曾毅院士: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

2012-12-02 10:58 · lobu

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研究出能普遍应用、可以完全治愈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因此全面普及艾滋病传播知识,让公众能时刻保持对艾滋病的警惕,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避免惹‘艾’上身的最有效途径。

12月1日,是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艾滋病已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每年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

在同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预防感染一直是重中之重。

“艾滋病的预防关键在自己,把握得好就不会被感染。病毒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关键还是让公众了解到艾滋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表示说。

应以预防为主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

据曾毅介绍,艾滋病最初是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五个青年人身上发现的。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报告从艾滋病人中发现新病毒。

在中国,艾滋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舶来品”,但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10年中国传染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之多,位列五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痢疾、淋病)死亡人数首位。

曾毅认为,面对艾滋病在中国的“登陆”和不断传播,就目前的药物和医疗水平来说,虽然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长期生存,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全面普及艾滋病传播知识,让公众能时刻保持对艾滋病的警惕,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避免惹‘艾’上身的最有效途径。”曾毅表示。

切断“性”传染链

曾毅说,通过对比1985~2010年HIV传播途径构成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通过性传播的比例在逐年增大,而通过毒品注射、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在逐年减小。

此外,目前中国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中年乃至老年艾滋病病例开始增加。

“一个最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老年人生理年龄普遍延长,老年同居、婚外性行为不断增加,HIV在男男同性恋中传播得也很快。”曾毅表示,由此可见,切断“性”这条传染链在预防艾滋病战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毅谈到,中科院的专家曾联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的呼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建议”,其中提出了一些国际上控制艾滋病的成功经验。例如,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广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规范性病治疗及管理,进行美沙酮的代替疗法等。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都在不断应用。

不断探索治疗之路

虽然德国曾报告应用骨髓移植治愈一例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研究出能普遍应用、可以完全治愈艾滋病的治疗方案。

曾毅解释说,主要原因在于艾滋病毒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因此,加强疫苗研究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在治疗和预防性疫苗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南非研究的HIV DNA治疗性疫苗能降低病毒载量,该疫苗拟计划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除了治疗性疫苗,基因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可以通过基因打靶技术,人为构建能抵抗HIV的基因,将这种携带有抗HIV基因的特殊干细胞输入艾滋病患者体内,不仅能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还可抵御HIV进一步侵入。”曾毅介绍说。

我国也在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控制目标:到2015年年底,力争将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20万人左右,新发感染数较2010年减少25%,病死率较2010年下降30%。

“打败艾滋病毒是一场持久战。相信通过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完成这个目标。”曾毅表示。

附:曾毅院士简介

曾毅,男,1929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博士后导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现任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病毒病研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曾任三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等职务。共发表中英文论文400余篇,著书6本。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称号,获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20余项及陈嘉庚医药科学奖,政府特殊津贴。

1974-1975年在英国的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从事肿瘤基础研究。1986-1987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客座研究员从事HIV的研究。从1973年起研究人肿瘤病毒(包括EB病毒、乳头状瘤病毒、HTLV-1病毒、HBV及人疱疹第8型病毒)与人癌症发生的关系;从1984年开始研究HIV的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药物和疫苗。上述工作取得较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