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新当选院士:珍惜荣誉 力学笃行

2013-12-20 09:26 · veradai

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顺利结束。获得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对于新当选院士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本报特别连线采访了7位新当选院士,第一时间倾听他们继续求索前行的心声。


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顺利结束。获得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对于新当选院士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本报特别连线采访了7位新当选院士,第一时间倾听他们继续求索前行的心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 

“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 

47岁的丁奎岭,是今年上海新增选的8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998年,在时任所长林国强院士的举荐下,丁奎岭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来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虽然当时手性催化研究很热门,但在国内却渐渐冷却下来。丁奎岭认为,该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十多年的执着努力,让他在手性催化反应和绿色化学等领域屡有斩获,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一位有机化学家,丁奎岭始终认为,合成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根本途径。尽管科学家已基本弄清楚组成物质的“基因密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继续探索创造具备优异性能的新物质和寻找创造功能物质的最优途径。

他还曾多次强调,科学研究应优雅而有深度,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以科学认知与发现服务社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希望大家还是叫我教授”

在12月19日下午召开的2013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上,中科院新科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我回国以来,不论是国内同行还是清华大学,都给了我非常多的支持。感谢很多老师和前辈的关心,我真的非常感动。”

施一公的第二大感受是压力。在他看来,既然院士是中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就应在日常工作中时常思考国际水平有多高、中国是否有差距以及面对差距怎么办。另外,施一公并不赞同社会上关于院士在申请科研基金等方面占有便利条件的说法。“我今后在申请基金时,如果跟年轻人水平相当,希望评委能更多地考虑给年轻人机会,也希望国内的学术评价在同等水平下能更多地支持年轻人。”

同时,施一公建议尽量减少对院士头衔的使用,尽可能地使其回归自然。 “我希望今后无论是开会、学术交流,还是面对媒体、朋友时,大家还是像以前一样叫我教授,我会非常开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20年研究银鲫一条鱼”

12月19日,中科院新院士名单公布,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桂建芳名列其中。

桂建芳是第一批“杰青”。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当选院士只是多了个荣誉,要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过去做什么,以后还会继续做。”

对于研究,桂建芳执着而充满热情。“创新首先要选好研究对象和目标。”对于桂建芳而言,这意味着“20年就研究银鲫这一条鱼”。

由他培育的异育银鲫第三代新品种“中科3号”在2008年拿到水产新品种证书,迄今新增市场价值140多亿元。2012年,他因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桂建芳还是农业部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为此,他要经常下基层,给相关渔业、水产单位和渔民作培训。有一次,他到湖北襄阳去讲课,现场有500多人,从台上看下去黑压压的一片。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使桂建芳备受感动。“我还会继续走基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为‘蛟龙’继续做点事儿”

12月19日,当记者打通“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电话时,他正在中船重工702所的办公室里忙碌着。

徐芑南说,当天上午在中国工程院网站看到新增选院士名单后,全所上下都非常高兴。“这是对702所全体同志工作的肯定,特别是对年轻同志的一种激励。”

77岁的徐芑南一生都在同海洋打交道,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后进入中船重工702所,从未远离中国水下运载器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今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这离徐芑南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不过,他表示不会停下脚步——因为自己的梦想是创造一个让科学家感觉真正好用的深海科研平台,“我还要为‘蛟龙’号实现业务化应用继续做点事儿”。

徐芑南是今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大的。虽然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在科研一线,可他仍关注着中国深海工程装备的发展。“现在正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大好时期,中国深海装备事业大有可为。虽然我年纪比较大了,但还想跟年轻同志一起,为中国深海装备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 

“为经济建设作更大贡献”

“虽然当选院士,但自己与老一代院士相比还有差距。”12月19日下午,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杜彦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将学习老一辈院士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戒骄戒躁、奋发努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多出成果。

杜彦良今年57岁。在30多年的科研历程中,他提出并创建了以“长期监测、安全评价和快速修复”为核心内容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等系列研究成果。在青藏铁路工程和我国第一条采用TBM施工的秦岭特长隧道工程科技攻关中,都有杜彦良忙碌的身影。

“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杜彦良说,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他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率领团队合力攻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

“感觉到更多的是压力”

“其实,在我的人生规划里从没考虑过这件事儿。这辈子国家给我的荣誉够多了,也对得起我做的那点事儿了。”在就当选新科院士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已过古稀之年的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的反应让记者颇为感动。

30年来,赵振东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协调品质与产量、超高产与广适性矛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2年夏收,由他培育的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3.15亿亩,实现小麦增产216.7亿斤,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赵振东回忆说,当初在搞生产时,心里确实没想这么多。唯一想的就是多出品种,出好品种。“今天,把我选为院士,我感觉到更多的是压力。”

“说句老实话,我年龄都这么大了,真的不存在争与不争的问题。我现在唯一想到的是诸葛亮的那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振东说。

说起未来,赵振东有着自己的打算。“我希望看到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起来,这是我们老科学家必须肩负的职责和任务。所以,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

“要尽好教授的责任”

“昨天傍晚收到工程院发来的通知,我才知道自己当选院士了。”12月19日,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善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当选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认可。”

杨善林今年65岁。这是他第四次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第二次、第三次都是止步于最后环节。尽管在外人看来前几次没当选院士非常可惜,但他并不这么认为。

“每次参选都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过程,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目标。”虽然三次失利,但杨善林没有半点抱怨。

他告诉记者,院士是一个荣誉称号,承担的重要责任就是珍惜这个荣誉,否则损害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院士队伍的形象,当然也是对院士制度的挑战。

在杨善林看来,作为一名院士,在珍惜院士荣誉的同时,要尽好教授的责任,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人才培养好。

关键词: 院士 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