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贿赂案拷问院士评选机制

2013-09-15 05:00 · 璇儿

张曙光2300万元的“院士贿赂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直以来,院士的评选制度就备受争议,此次贿赂事件也进一步表明了院士的评选制度、院士评选的监督机制、以及院士是否打破终身制都应成为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日前,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因受贿案受审。据其本人供述有2300万的受贿款用于中科院院士的参评。消息一出,引发公众哗然。2300万的受贿款去哪里了?院士评选的背后真的存在“黑幕”吗?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中科院2007年和2009年院士增选中,张曙光都曾参选,两次参评专业都是“铁道车辆”。据知情人说,落选的原因是张曙光找人代笔出书,学术造假。可是造假第一次就被发现了,为何还能参加第二次评选呢?而且两次分别以7票、1票之差落选。这增加的6票是否背后有“不能说的秘密呢“?

面对众多质疑,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就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声明中说,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如若查实绝不姑息,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声明中还说,中科院一贯坚决反对院士增选过程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院士增选工作中各类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今年是院士增选年,将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把握增选标准,严格坚持院士评选的独立性和学术性,严格执行增选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增选程序,确保院士增选工作公平公正。

短短数语,让公众看到是,中科院对院士增选过程的规范与约束只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能让私欲收手吗?更让人费解的是,出了问题只是依靠公众的投诉,难道堂堂中科院,部级单位,都没有监管机制吗?更可笑的是“欢迎社会监督“,怎么监督?院士提选名单是公开透明的吗?提选程序是公开透明的吗?而且,用钱”跑“院士的行为本身具有私密性,公众又怎么能知道呢?全国院士那么多公众又认识几个呢?

长久以来,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就一直备受争议。从丘成桐抨击中国院士制度到袁隆平几次三番被拒之院士门外,再到“烟草专家”入选院士和饶毅、施一公双双落选院士评选,坊间不断惊爆评选院士存在的内幕甚而黑幕,有指责拉山头、立门户的,有直斥过度包装、请吃请喝的,有揭露学术造假、以次充好的,更有直指花钱打点、行贿受贿的,此番张曙光在庭审中的供述就坐实了这一点。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 “运作”的情况大有存在,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说,张曙光索贿参评院士一事,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今后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制度将受到更多争议。

看来,无论效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学会会员制度,还是打破院士终身制,不管是否在理,都反衬出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