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荷尔蒙技术激活了普通大头蚁体内的古老基因,造出了罕见的“超级士兵”大头蚁。此消息一出,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大头蚁是蚂蚁的一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蚂蚁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对蚂蚁了解多少呢?
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它们的足迹遍布全球,除了大洋洲、格陵兰岛等荒凉的热带岛屿之外。地球上所有蚂蚁的重量加起来超过人类体重的总和。蚂蚁很会照顾自己的君主,蚁后寿命可达30年,而普通雄性工蚁只能活几个星期。蚂蚁具有惊人的力量和速度,例如白蚁进攻速度高达70米/秒,为世界之最。蚂蚁能背负比自己身体重20倍的食物。蚂蚁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储存自己的食物,一个用来为蚁群中其他蚂蚁储存食物。蚂蚁特别爱整洁,在蚂蚁群里有专门的“清洁工”……在对蚂蚁的研究中,科学家总能找到惊喜。以下是近些年来科学家对蚂蚁的一些趣味发现。
蚂蚁会“联合用药” 不产生抗药性
人类在20世纪才学会使用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而蚂蚁早就把天然抗生素当做农药来用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和美国南部的顶端切叶蚁,利用其体内细菌制造的抗生素来抑制自己种植的 “农田”里的病菌,就像人类用农药清除农田里的害虫和杂草一样。并且,它们还会将多种抗生素结合起来使用,就像人类治病时的联合用药方法一样。这项研究发表在《BMC生物学》( BMC Biology )上。[详细]
蚂蚁5千万年前就会“种庄稼” 生活自给自足
美国科学家花15年时间研究发现,蚂蚁在一定程度上和人类社会的农夫非常相似,它们在5000万年就会种植“庄稼”,并且还懂得“施肥”、“除草”和“施农药”。其中,“庄稼”可不是稻米小麦,而是可供蚂蚁食用的各种菌类。“肥料”是它们自己的排泄物,“农药”则是它们自身制造的抗生素。除此之外,它们还会将与“庄稼”竞争的其他野生菌类的孢子拣出来搬走。 这过的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详细]
蚂蚁喜欢盐胜过糖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都觉得蚂蚁喜欢吃糖。我们也时常看到蚂蚁团团围住一块糖大吃起来。但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些蚂蚁其实不太爱吃糖而更喜欢咸味美食,至少当它们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少盐区时是这样。和人一样,蚂蚁也需要盐来维持其身体神经和肌肉的活动性以及水分的平衡。所以当有些蚂蚁所在的地区含盐量少时,蚂蚁就会变得更喜欢吃盐了。这项研究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详细]
蚂蚁也会“闹革命” 工蚁自己决定谁做蚁后
以往我们都觉得,蚂蚁都是勤勤肯肯干活儿的工人,虽然它们在窝外老和别的蚂蚁开战,但是窝里面一片和谐,工蚁就是螺丝钉,根本不知权力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英国科学家发现,其实不然,工蚁的社会地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低,工蚁在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矛盾最小化的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有一种西班牙细胸蚁,当它们对蚁后不中意时,会像造反的农民一样,打压蚁后,甚至把它杀掉,就算它能生孩子也要把它拉下王座!这项研究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上。[详细]
蚂蚁也有“个人意见”
一直以来,蚂蚁都因为它们的集体精神而举世闻名——大多数决定都是由作为一个整体的蚂蚁种群作出的,而非单个蚂蚁的想法。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蚂蚁也有“个人意见”。当研究人员把一个蚂蚁种群的蚁巢破坏时,蚂蚁被迫迁到新的地方。这时候,蚂蚁不是“共同商量”去哪里,而是哪一个先找到了住处,就把这一群蚂蚁都带过来。在这里,个体就在蚂蚁社会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这项研究发表在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上。[详细]
蚂蚁能通过声音进行交谈
蚂蚁不仅可以用触角、声音发出警报,并且蚂蚁的词汇量比我们预想中的要大得多,他们甚至可以像相互交谈。英国科学家将一种微型麦克风和扬声器安装到蚁巢中,录下蚁后发布命令的声音,然后将其重放,结果发现,工蚁们听到这个声音之后——尽管不是由真正的蚁后发出来的——都表现出庄重的表情。他们都安静地站立在那里,触角伸出,嘴巴张开长达数小时。这一时段里,不管谁走近它们,都会受到攻击。这是基于这一点,有些昆虫例如大型蓝色蝴蝶就经常模仿蚁后的声音,把工蚁当成奴隶来使用。这时候,工蚁会听从模仿的命令把蝴蝶的毛毛虫拖入蚁巢,细心地喂养毛毛虫。一旦蚁巢发生意外混乱事件,蚂蚁们会首先营救毛毛虫,然后才会去救自己的同伴。自然界一些动物的狡诈由此可见一斑。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 Science )杂志上。[详细]
蚂蚁用“气枪”喷毒液杀死猎物
蚂蚁个头太小了,碰到一些比自己大的生物,它如果直接上阵,就等于是鸡蛋碰石头。所以在有些时候,蚂蚁不得不耍点小伎俩。例如,科学家亲眼看到,一个多达15只的蚂蚁“团伙”(举腹蚁)从它们的蜇针中喷出一种有毒的烟雾去攻击一只白蚁。之后,蚂蚁们呆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远远地观看着,直到比它们个头大得多的猎物变得全身瘫痪并死掉。随后,它们把白蚁运回自己的巢穴。这种通过远程操控的“下毒”方式使蚂蚁们能够杀死猎物但却无须把自己暴露于受伤的境地中。仅毒液的威胁似乎就足以吓跑敌人,包括其他种类的蚂蚁,从而使它们在遭遇装满了毒液的举腹蚁属蚂蚁的蜇针时,会放弃得来的蜂蜜滴而逃走。这项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PLoS ONE )上。[详细]
冬蚁分泌化学物质抵御入侵的阿根廷蚂蚁
阿根廷蚂蚁,最早只生活在南美洲,这种黑色蚂蚁虽然身长只有 3毫米,却是蚂蚁中攻击性最强的。它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将其他种类的蚁群全部灭掉。为了寻找食物,阿根廷蚂蚁军团要不停地运动,在行军的路上,阿根廷蚂蚁会吃掉与之遭遇的各种昆虫,蚯蚓以及其他种类的蚂蚁,它们饿急了,甚至能爬到树上围攻刚孵出来的小鸟。通过来往于南、北美洲的货船,阿根廷蚂蚁来到了北美大陆。一路上,它们消灭了所有的本地蚂蚁,但是到了美国,他们碰到了一种冬蚁,恶战开始了。冬蚁并不屈服与阿根廷蚁,它们会分泌出化学物质来抵御阿根廷蚁。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 Science )上。[详细]
蚁后性生活探秘
科学家以南美切叶蚁后为研究对象,探究蚁后的性生活秘密。南美切叶蚁后在一生中只有一天的性生活。在这特殊的一天中,蚁后和多个雄性性交,储存大量精子,其数量足够其用来繁衍后代。但是,雄性蚁的精液会在15分钟内杀死对手50%的精子,因此蚁后也会分泌出一种液体,阻止精液杀死对手精子。另外,蚁后能够控制液体分泌的时机,以便让最强壮的精子能够留存体内来繁衍后代。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 Science )上。[详细]
白蚁王后如何控制近亲繁殖
当白蚁国王和王后已经执政了一段时间,国王开始与他的女儿交配以扩大蚁群。这是一种近亲繁殖,是非常不利于白蚁种群发展的。白蚁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女王产生的后代只遗传她自己的基因。这样,当国王与其女儿交配,事实上他仍然是与王后交配。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国王和王后在每年的交配飞行中配对成功并组成家庭,白蚁群便开始形成。首先,这对夫妻繁殖工蚁和兵蚁来照顾白蚁巢。当白蚁群足够大时,国王和王后开始生产翅白蚁。它们可以离家自行寻找伴侣并发展自己的群体。最后,在王后生命的晚期,她会孵一些卵,产生二级王后来取代她。然后这些王后又开始与国王交配产生更多的工蚁、兵蚁以及翅白蚁。这样就减少了近亲繁殖的后代遗传的多样性,也降低了白蚁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这项研究也发表在《科学》( Science )上。[详细]
蚂蚁能够估算自己剩余多少寿命
在著名的《伊索寓言》中,蚂蚁成为歌颂的对象,书中说蚂蚁不像蚂蚱那样只知道及时行乐,而是善于为将来做打算,从夏天起就开始为冬天的生活做准备。波兰科学家发现,不仅仅如此,蚂蚁还能够估算自己剩下的寿命,并利用这种估算,拼着老命去冒更大的险。这和人类不一样,人类都是年轻人热衷于冒险。蚂蚁却是岁数越大,越容易从事冒险活动,如到远离蚁穴的地方搜集食物。而那些那些年轻的工蚁一般都以蚁穴为中心做一些家务杂事,风险远远小过外出搜寻食物。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蚁群。从整个蚁群的利益来看,一些危险的活动由那些风烛残年的工蚁承担最为划算,如此一来,那些生命力尚旺盛的年轻工蚁就可以保存实力。这项研究发表在《动物行为》( Animal Behavior )上。[详细]
生病蚂蚁会离开巢穴在外孤独死去
蚂蚁也是一种怕麻烦到同类的小动物。德国科学家发现,生病的蚂蚁会主动离开蚁穴,在远离家的地方孤独死去。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群居动物中,如大象和狮子。群居动物的这种行为或许是为了防止疾病在种群内传播,保障种群延续。这项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 Current Biology )上。[详细]
一种蚂蚁会为集体利益自杀
在巴西境内,有一种蚂蚁会为了整个种群的利益而实施自杀。科学家经观察后发现,在这种被称为Forelius pusillus的蚂蚁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个体会为了整个种群的利益而无私地自杀。他们表示,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些蚂蚁滞留在蚁穴外,当然它们停留在外并非是由于同伴错误地堵住了洞口,而是为了一个令人感到震惊的目的:它们会花费大约50分钟的时间对蚁穴的入口处进行伪装。而到了早上,这些“勇敢者”都已不知所踪。有学者猜测,Forelius pusillus蚁采取这种伪装措施是为了使整个种群免遭另外一种蚂蚁——红蚁的袭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