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是为大脑降温-医学仍认为是脑部缺氧所致

2011-12-02 07:00 · ding

打哈欠是人体用来自动调节大脑温度的一种手段。打哈欠可以令上颌窦扩张和收缩,其作用就好像风箱一样,不断将空气输送到脑部,从而降低脑部的温度。

人从出生之时起,一直至生命的终止都会打哈欠。人为什么要打哈欠,其原因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日前,美国科学家哈克与盖洛普在合作发表的论文中公布了打哈欠的最新研究成果,打哈欠是人体用来自动调节大脑温度的一种手段。打哈欠可以令上颌窦扩张和收缩,其作用就好像风箱一样,不断将空气输送到脑部,从而降低脑部的温度。上颌窦位于颧骨下方,是一种蜂窝状组织。研究者们假设,下颌运动时,鼻窦壁也会随之伸缩,令鼻窦中空气流通。

盖洛普和他的团队在老鼠大脑中植入探针,记录了老鼠在打哈欠之前、之中、之后等各个阶段脑部的温度变化。他们发现,马上要打哈欠的那一刻,脑部温度达到峰值,然后就开始下降,最后快速降到打哈欠以前的温度。这表明,打哈欠这一举动是由脑部温度升高触发的,而且确实有助于给脑部降温。盖洛普还对两名打哈欠过度频繁的慢性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人在“哈欠袭来”时能做出预判,盖洛普让她在每次发作前后都测一下自己的体温。结果显示,体温在打哈欠前升高,打完之后回落。

科学家们还通过降温说解释了为什么疲劳的人容易打哈欠。由于疲劳和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温度上升,因此必须要通过打哈欠来降低大脑的温度。这一次新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将降温原因聚焦到上颌窦的“送风”作用上。

这个研究成果发布之前,打哈欠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三个出名打哈欠理论

一是生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缺氧时才会打哈欠,通过打哈欠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反驳:生理理论解释认为,当肺脏周边组织侦测到肺里的氧浓度变低时,就会让人打哈欠以吸入更多的空气。但我们现在知道,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超声波扫描,可以看到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打哈欠的影像,但子宫内胎儿的肺脏还不能换气。同时有实验证明,人们在含二氧化碳多的环境里打哈欠的次数,并不比在正常的环境中多。

二是进化论理论,人类打哈欠是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是为了露出牙齿向别人发出警告。蜷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的蛇,常常打完哈欠再行动;水中的河马会先打个哈欠,之后再从水中走出来。

反驳:鉴于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用打哈欠的方式向别人发出警告已经过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打哈欠的行为,最有可能是一种已经丧失存在意义的演化遗迹了。

三是厌倦理论,即人在精神上感到无聊、疲惫和厌倦时引发打哈欠。

反驳:厌倦理论认为,如果人对某件事情感到厌倦,就会打哈欠,用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感兴趣。但被称为大脑“哈欠中枢”的下视丘的旁室核的活动,经常是跟最感兴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打哈欠源自人们的疲惫与无聊这个观点可能是错的。

在生理理论、厌倦理论、进化理论都不能说服大家的时候,一个理论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对哈欠作了十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夜间开车的司机会频繁地大打哈欠,正在认真看书和做作业的学生也会哈欠连连,可是却很少有人在床上打哈欠。所以,打哈欠是人们觉得必须保持清醒状态的时候,促进身体觉醒的一种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哈欠是一种自身的“提神”反映,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在这期间人全身的神经和肌肉都得到完全松弛。打哈欠需要脸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所以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陪审员为那个本该被抑制的哈欠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哈欠的合理利用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

医学仍持生理学理论

目前医学上认定的还是第一个生理学理论,也就是说,打哈欠是因为脑部的缺血缺氧造成的,跟脑干和下丘脑有关。打哈欠的时候,肺部扩张,心脏交换血液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就会增加,打哈欠就是大脑缺血缺氧的一个信号。反应过程简单说来是大脑缺氧,反应到下丘脑,表现出打哈欠的症状。同时打哈欠也是一种增加大脑血氧含量的短暂自我保护,所以日常的打哈欠其实是一个好现象,而脑内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就是疲劳、睡眠不足,打完哈欠可以提神。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在这期间人全身的神经和肌肉都会得到完全的松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