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生物学特征
白色念珠菌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白色念珠菌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
在正常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在体外能活1~3天。潮湿天气活的时间较干燥天气长。
致病机理
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念珠菌的致病性是相对的。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及感染菌的数量、毒力。在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体内的念球菌呈酵母细胞型,一般不致病。在机体某些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下,阴道或阴茎内环境改变,机体抵抗力或免疫力降低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发展为菌丝型,侵犯组织,达到一定量时,人体就会发病,引起临床症状。这些因素通常包括妊娠、糖尿病、口服避孕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使用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改变阴道内环境的情况下,妇女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增加,酸性增强,白色念珠菌会繁殖引起念珠菌感染,如阴道炎,故本病常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雌激素治疗的患者。此菌还可引起龟头炎。
致病力影响因素
念珠菌的致病力和下列因素有关:①粘附力;粘附力与毒力成正比,在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粘附力最强;②两型性形态:当感染时,白念珠菌常呈菌丝型。菌丝型的毒力比酵母型的毒力强;③毒素:菌细胞表面的多糖毒素和另一种被称为“念珠菌毒素”可能是致病的因素;④细胞表面成份;⑤细胞外酶:白念珠菌可产生分泌一些酶,如溶血磷脂酶、磷脂酶和细胞外酸性蛋白酶(CAP)等。其中以CAP最为重要。CAP不仅能水解蛋白质,并能水解角蛋白及胶原,具有促进白念珠菌的粘附功能。
常见疾病
1.皮肤念珠菌病,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皱褶部,如肥胖者颈周、乳房下、腋下和腹股沟;家庭主妇或饮食服务人员则好发于手的第3-4指间。表现为擦烂红斑;皮肤潮红、浸渍,有膜状脱屑,可因磨擦糜烂渗液,边界清楚,周围可有卫星状分布的丘疹、斑丘疹。自觉瘙痒或灼痛。在躯干部则表现为散在较大丘疹,顶部有鳞屑、颜色鲜红或暗红,无融合倾向。少数引发甲沟、甲周炎症,表现为甲周暗红肿胀,有压痛,不时挤出稀薄脓液。病程缓慢,常伴甲病变。营养不良及卫生状况差的婴儿可同时具有鹅口疮、肛周擦烂红斑及肠炎,称念珠菌病,常互为因果,使病情迁延。
治疗皮肤念珠菌病可外用制霉菌素洗剂或咪康唑、克霉唑霜;有糜烂时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鹅口疮用2%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或外擦甲紫(龙胆紫)溶液,有肠道症状时,口服制霉菌素。
2.粘膜念珠菌病,以口腔念珠菌病、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
口腔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口腔粘膜的传染性疾病,损害呈乳白色丝绒状。通常,口腔念珠菌病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假膜型、萎缩型、增生型。多见于婴幼儿及久病体弱或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好发于唇、颊、舌、软腭。损害为凝乳状不规则小点或面积广泛白色或微黄色绒面状略突起的假膜面,不易拭去,拭去后露出新鲜创面且有出血点。取擦拭物作涂片直接镜检或细菌培养,可查见菌丝与芽孢,有助于确诊。
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
生物探索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