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生物学因素研究现状

2011-06-22 11:25 · ansel

近年来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相关基因与自杀可能存在关联,其中研究最多的是5一HT系统的自杀候选基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神经生物学方面,其主要生化因素包括血清素、去钾肾上腺素(NE)、其他神经递质、胆固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

摘要:

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涉及的生物学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生化因素。近年来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相关基因与自杀可能存在关联,其中研究最多的是5一HT系统的自杀候选基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神经生物学方面,其主要生化因素包括血清素、去钾肾上腺素(NE)、其他神经递质、胆固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

关键词自杀;法医学;生物学;遗传;生化

中图分类号D919.5

0 引言

自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它不仅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宗教、家庭、婚姻等各方面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与法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一个学术问题。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难以对其提供简单的解释。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彼此消长的影响下个人素质与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近年来心理学及精神病学对自杀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自杀的生物学研究虽有一些发现,但均无定论。目前涉及的生物学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生化因素。

l遗传因素

不少学者根据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自杀及出现自杀倾向具有一定的家族性,这表明自杀倾向有一定的遗传性。研究中发现,有自杀家族史的研究组,其自杀及自杀未遂率高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对照组(患者患同种精神病或有同种精神病病史)。单卵双生子具有较高的自杀同病率。罗伊(Roy)等也发现单卵双生的自杀同病率高于双卵。已发表的样本量最大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的自杀未遂同病率(23.1%)高于总体样本自杀未遂率的17倍。自杀未遂同病率高于自杀成功同病率,提示自杀未遂与自杀都是可遗传的。对领养子的研究显示,自杀危险在出生时已从血缘家庭带至领养家庭,证实了自杀的遗传倾向。而且,这种传递与心理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的传递不相关。家系研究提示,自杀行为的传递和自杀有关的精神病学的传递不相关,换句话说,家庭中的应激源,如精神病的遗传,与自杀行为素质的遗传方式不一样。这一系列证据表明,家族因素(差不多能肯定是遗传因素)与自杀行为的素质相关。这些遗传因素的结果一定会表现为生物学表型异常。

目前对自杀的遗传研究有三种见解:①自杀是沿抑郁症的研究方向进行的,自杀的遗传是通过抑郁症而体现的。但这一推论不能解释抑郁症患者一定自杀,自杀者也并非都是抑郁症患者;②自杀的遗传是独立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之外而传递的,即自杀本身存在遗传影响;③自杀是通过“冲动”型这一心理特质的遗传而发挥作用的。

最近也有人提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杀,是因为他(她)的机体内带有自杀的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称他们已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他们认为自杀基因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通过对大量的自杀未遂者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这些人的大脑中缺乏被称为5一羟色胺(5一HT)的化学物质,而控制5一HT的酶是由“自杀基因”产生。自杀基因可间接地引起脑中缺乏5一HT。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进行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肯定的是有“自杀基因”者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因为自杀发生与否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自杀者一定是带有“自杀基因”。没有自杀基因的人是不会自杀的,这也可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误解,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仍然能够正确对待,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困境,不至于产生自杀心理,作出自杀行为。

通过上述的资料显示,自杀具有家族倾向性。近年来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相关基因与自杀可能存在关联,其中研究最多的是5一HT系统的自杀候选基因。下面主要从5一HT的合成、失活、作用、转运等过程相关的酶或受体基因中选择分析。

1.1 色氨酸羟化酶基因

色氨酸羟化酶(TPH)是5一HT合成的限速酶,在5一HT合成调节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Nielsen等(1994)首先报道了TPH基因内含子7的A779C多态性的等位基因L(779C)与冲动性暴力罪犯的自杀易感性及反复自杀未遂史相关。Mann等发现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病人的TPH基因的u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无自杀企图者。Buresi等(1997)研究了236名自杀企图者和161名对照者的TPH基因A218C多态性,发现自杀企图者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PH基因的A218C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与攻击行为、催乳素对d一芬氟拉明(d—FF)反应迟钝以及脑脊液中低5一羟吲哚醋酸(5一HIAA)浓度有关。两个不同的5一HT低活性的指标均与A等位基因相关,提示TPH基因的A218C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与自杀危险性有关。故推测TPH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转录或者与基因中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位点存在传递不平衡,从而导致TPH的活性改变,导致5一HT合成减少。

1.2 5一HT转运基因

5一HT神经末梢和血小板中存在5一HT转运体(5一HTr)的结合场所,5一H订可作为5一HT神经末梢数量和完整性的指数。重症抑郁中血小板5一HT转运场所减少,血小板对5一HT摄取减低,故推测5一HT转运体变化可能与自杀有关。人类的5一HrITI'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1一12。在5 7端调节区存在44个A碱基对的缺失或插入多态性,此区可影响5一HTT的表达和淋巴细胞对5一HT的重摄取。Du等发现抑郁症自杀病人与5一H rI-11基因的A44对碱基插入的长臂形式多态性有联系。额叶腹侧在控制人的抑制或自限方面起作用,获得性额叶腹侧损伤会引起抑制力下降及攻击、自杀等冲动行为,因此减少5一HT输入或损伤额叶腹侧会损害自限力,使那些感到抑郁或无助的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提高。

1.3 5一HT受体基因

1.3.1 5一HTl受体基因

5一HT受体亚型中主要以5~HT。。和5一HT。B涉及人类和动物的情感障碍。Nakhai等(1995)发现5一HT。。受体中有两个氨基酸可以被替代(Gly22Ser;Is028Val),在5一HT。。受体的氨基酸454~459位置上,Xie发现存在氨基酸被替代和插入现象。Wu等(1999)报道了人类5一HT,。受体基因常见的C一1018G多态性位点,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多态性现象与心理障碍及自杀有无关联。Nishiguchi等一1发现5一HT。。受体的Prol6Leu和Gly272Asp两个多态性与自杀无相关。

实验证明,5一HT,。受体基因敲除鼠中可见攻击行为,且对酒及可卡因摄人增加。提示5一HT,。受体基因的功能性改变,可能在人类的自杀、攻击、重性抑郁、嗜酒、物质滥用等精神病理中发生作用。最常见的5一HT。。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是G861C,Nothen等(1994)发现人类的5一HT,。受体基因中少见的突变位点,即半胱氨酸替代苯丙氨酸(F124C)。Huang等(1999)在178个DNA样本中发现了两个5一HT,。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一个是G861C,另一个位于核苷酸12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处于非编码区,并不改变受体的氨基酸结构,且未发现自杀死亡者与这两种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有关联。

1.3.2 5一HT,受体基因

人类的5一HT:。受体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21,T102C、A一1438G和his452tyr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Zhang等(1997)发现心理障碍的自杀企图病人与T102C位点的rr基因型有一定的联系。Tureeki等在自杀死亡者的系列研究中未发现与T102C位点有关联。在两个不相关联的研究中,Du等报道了抑郁患者的自杀意念与CC基因型有关。Arias等(2001)对159名西班牙抑郁病人的5一HT:。受体基因T102C的多态性位点研究发现,自杀与非自杀者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的不同。自杀企图者携带c等位基因是非自杀的5倍,非自杀者与对照组之问的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5一HT2。受体基因的c等位基因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自杀行为本身有关,同抑郁自身诊断无关。曹莉萍等对149名自杀未遂者进行了研究,发现5一HT2。受体基因的A一1438G多态性与男性的自杀易感性相关,但未发现T102C多态性与自杀相关。Hisae等在151名日本人种的自杀未遂者中未发现A一1438G多态性与自杀有关联。

虽然自杀的候选基因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通过对5一}IrI’系统基因的研究,已发现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由于确定调节基因表型与病因或基因脆弱性的关系比研究综合征或疾病要接近,并且更易描述,所以未来有关自杀神经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方向将是研究基因表型的变化与冲动、药物滥用、病理性攻击、自杀等行为的调节基因表型之间关系,以及多种受体基因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

以上这些结果仅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但这些结果说明了此项研究的前景。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了解自杀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使临床工作者能够通过血液测定来筛选出自杀的高危人群以及为自杀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2生化因素

自杀的生化研究包括:(D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出现不正常(逃避抑制)反应;②自杀者脑脊液中5一ⅢAA水平减低;③尿中去钾。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比率减低;④脑中5一HT显示低水平;⑤生长激素对阿扑吗啡的反应不正常;⑥自然杀伤细胞频率显著减少;⑦偏脑啡呔血浆水平上升;⑧褪黑激素水平与绝望、抑郁和自杀行为相关;⑨皮质类固醇水平升高与急性自杀呈正相关;⑩应用芬氟拉明后自杀者对催乳素的反应不正常。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神经生物学方面,其主要生化因素如下:

2.1血清素

又称5一HT或血清张力素。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这种物质在神经元之间称为“突触”的狭小间隙中跳跃。在信息发送端的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微小的膜状囊泡包裹着血清素,可将其释放到突触中。位于接受信息端的突触后神经元则带有血清素受体,可与其相接,并激活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以改变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反应能力,或是开启或关闭基因。释放过后很短的时间内,突触前神经元会利用“血清素转运子”这种分子海绵,将血清素重吸收回到神经元内。下面从自杀的两个方面分析血清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2.1.1自杀未遂

5一HIAA是5一HT最主要的代谢产物,而且可用以衡量脑部5一HT的活动程度。生物精神病学最大的发现之一就是,伴有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的既往自杀未遂者,他们的脑脊液中5一HIAA的浓度较低。研究还显示脑脊液5一HIAA水平低,往往提示将来可能出现自杀及自杀未遂。关于人类及灵长类脑脊液5一HIAA水平的研究指出,脑中5一[iT活动指数是一种由遗传控制的生物化学物质。由于这一物质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可能存在遗传影响行为的机制,尤其是影响自杀危险因素的机制。由于代表5一HIAA浓度在各种精神疾病所致的自杀患者中较低,因此这一指标不仅是这些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指标,而且还是与这些疾病相关的自杀行为易感性的生物学指数。研究发现,自杀行为越致命,其脑脊液中5一HIAA的水平就越低。

其他一些5一HT功能指数包括激素对5一FIT分泌的作用,如服用5一HT释放物——芬氟拉明后血清催乳素的水平。另外,血小板的许多功能需要5一HT调节,而且通过血小板还便于检测外周5一HT功能。血小板测定法及血清催乳素对芬氟拉明反应试验均提示,那些与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的自杀未遂者的5一HT功能异常,而且其5一HT的异常程度与所采取的自杀行为对躯体伤害(相对于心理学)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1.2自杀成功

自杀成功是所有自杀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研究者们也认为自杀成功与素质方面的生物学异常程度的相关性也应最高。早期的生物学研究证实,自杀者脑干部位的5一HT及其代谢产物5一HIAA的水平降低n8|。脑干部分聚集着体内全部的5一HT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投射到脑部的其他部分去刺激成千上万的细胞。因此,若观察到此部分5一HT及5一HIAA的水平降低,即提示自杀者的脑干神经元的活动度是比较的。

第二个重要发现是,无论自杀者患有何种精神疾患,其5一HIAA或5一HT的降低程度相仿,因此,类似于脑脊液中5一HIAA的发现,脑干部位的结果提示自杀者5一HT功能的降低与自杀有关,而与精神疾病无关。进一步的研究涵盖了自杀者整个脑部神经元受体的改变,并提示这些改变在前额叶皮质的腹侧及窝部更为显著。

许多研究表明,自杀者前额叶皮质的5一羟色胺一5一HT,。受体聚集增加,而且,自杀者中5一羟色胺一5一HT,。受体的血小板聚集也增加,这种可能存在的总体作用引起了遗传机制的可能性。其他研究已证明前额叶皮质的腹侧区域与行为抑制有关,这一区域的损坏将导致脱抑制行为,有可能会增加自杀及攻击行为的危险陛。因此,我们假定脑部这个区域血清素的灌注与行为抑制有关。当血清素的灌注遭到破坏,或脑部该区域受损,就会导致行为脱抑制,因而增加了由强烈的情绪、想法及感觉(如自杀意念)所导致的冲动行为的可能性。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J),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扫描(SPECT)等,可用于研究活体前额叶皮质和皮层下结构功能,并能证实与自杀行为有联系的功能性和生化改变。研究途径是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在活体内研究自杀未遂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从而提供有关自杀行为发生机理的有关知识,如脑的不同区域介入自杀行为的途径。

目前,对自杀者死后尸检的研究多采用组织匀浆和组织切片技术,如将放射配体结合法应用于5一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胆碱能系统的检测。但是,对脑干匀浆5一FiT测定的结果常不一致,或其含量缺乏,或不能重复;对脑干5一HIAA测定的结果亦不一致,或降低或无显著改变;对5一FIT神经元末梢分布的脑部(如壳部、苍白球、海马、杏仁核、伏隔核、颞叶及额叶,特别是前额叶)进行5一HT测定,结果亦不一致。由此表明,测定尸体脑5一HI’和5一HIAA的意义有限。对尸体脑受体的研究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受体。用碘化麦角酰二乙胺法或[3H]Ketanerin示标法检测显示,在前额叶腹侧和外侧的突触后5一HT2。受体密度高于正常人(因5一HT的释放减少)。经放射自显影显示,5一HT2。和5一HT。。受体结合均增加,特别是在前额叶眶部。自杀者前额叶腹外侧5一HT。。结合位点增加,但5一HB受体结合部位和海马的5一HT。。受体无改变。自杀死亡者的载体位点少于正常人,尤以前额叶的肾腹区或眶区为著。

2.2去钾肾上腺素(NE)

脑干中的蓝斑(LC)是脑内NE的主要来源。自杀死亡者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及与a:肾上腺能受体结合的数量高于正常人,这一结果可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印证(通过活化Lc和耗竭NE)。自杀死亡者NE蛋白在LC的浓度与正常对照者之间存在差异,反映了NE能神经传递蛋白的化学适应性改变。自杀可视为Lc对应激所发生的过分反应,从而使LC长期活化,导致突触的NE耗竭和LC、NE蛋白的代偿性改变。早期的研究显示,攻击或敌对者尿中的NE与肾上腺素的比值高于正常人,而抑郁或自杀者的比值则低于正常人;这一低比值也可见于暴力自杀未遂者。5一HT能系统是进入到LC的另一重要神经递质。在脑内5一HT能与NE能系统相互连接,5一HT能神经分布于LC,NE能神经分布于缝(际)核(5一HT的发源地)。因此,用传统受体放射自显影法既可测定缝(际)核的NE蛋白,也可测定Lc中的5一HT能蛋白。在正常情况下,NE能细胞数与NE蛋白是一致的,故该蛋白的神经化学研究实属重要。目前,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已用于缝(际)核和LC的研究,为自杀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

2.3其他神经递质

一些研究显示,自杀未遂者不论采取何种自杀方法,其多巴胺代谢物CSF高香草酸(HVA)均低于正常人(Jones等,1990年;Engstrom等,1990年)。抑郁症患者的CSFHVA浓度亦低于正常人,其原因被解释为心理障碍所致,而非自杀之故。在脑内,多巴胺、谷氨酸、1一氨基丁酸(GABA)是相互连接的,缩胆囊素(CCK)与GABA或谷氨酸在脑局部皮质由中间神经元来连接。据新近报道,自杀者前额叶皮质的CCK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Bachus等,1997年);Lofberg等(1978年)报道,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其缩胆囊素信使核糖核酸(CSFCCK)的水平亦高于正常人,提示CCK亦介入自杀行为。

2.4胆固醇

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低水平的胆固醇与暴力死亡率(主要是自杀和意外死亡)相关(Fawcett等,1997年;Golomb,1998年)。Ibplan等在对人类和猴的研究中发现,胆固醇、攻击和5一HT=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对精神病患者自杀与胆固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低胆固醇水平与自杀未遂或自杀存在联系,但有少数研究未能重复。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酯化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者;既往有严重自杀未遂的男性抑郁症患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减低(1VIaes等,1997年)。在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5一HIAA和HVA呈正相关(Engstrom等,1995年)。

2.5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I-IPA)轴

HPA轴内活动着一些重要的肽和类固醇,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等,这些物质在抑郁症者的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等脑部发生相互作用。皮质醇是HPA的最终产物,作用于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引起海马细胞改变,并诱使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损害,进而导致认知障碍和心理改变。曾经认为慢性应激可致皮质醇水平上升。严重抑郁症患者因HPA轴的功能亢进而与自杀行为有关。也有报道认为,自杀者本身就存在着HPA轴功能亢进或调节障碍(Lopez等,1992年)。长期应用抗抑郁药,则可逆转HPA轴的功能亢进。

5一HT激动剂可引起ACTH和皮质醇的释放。既往研究显示,5一羟色氨酸(5一rrl'P)可致抑郁症自杀者的皮质醇增高,反映出5一HT。。(5一HT受体亚型)受体中介的反应增加。其原因之一是由于HPA轴功能亢进而引起5一HT受体的改变(或恶化)。慢性应激可导致一些特殊的5一HT受体改变(如脑皮质5一HT。。的增加,海马5一HT和5一HT。。的减少),而长期应用抗抑郁药可预防在应激后上述受体的改变。另一种可能是因肾上腺释放皮质醇的能力增加,这在一些抑郁症患者和自杀者中存在肾上腺肥大得到证明。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自杀行为的生物学研究,虽已发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指标,但由于这些指标大部分与重症抑郁的生物标志相互重叠,故以此作为自杀的生物学指标,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尚不足。因此,目前这些“标志”只能提示机体已处于自杀行为的高度风险中,并以此来预测和防止自杀行为,这类研究也可以为疑难自杀案件的定性研究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或可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自杀的生物学因素方面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自杀案件得以准确定性。

自杀的生物学因素研究现状

作者: 陈敏, 张惠芹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38

刊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7,13(1)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建设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YSl00410436。

作者简介陈敏(1978一),女,江苏徐州人,2004级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20条)

1.Roy A.Rylander G.Sarchiapone M Genetics of suicide:family studies and molecular genetics 1997

2.李鸣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 2003

3.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 2001

4.钟继荣.庄洪胜揭开自杀之谜 2000

5.Mann JJ.Malone KM.Nielsen DA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apoly morphism of the tryptophan hydroxylase gene with suicidal behavior in depressed patients 1997

6.Manuck SB.Flory JD.Ferrell RE Aggression and angerreated traits associated with apoly morphism of the tryptophan hydroxylase gene 1999

7.Lesch KP.Bengel D.Hells A Association of anxiety related traits with apoly morphism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regulatory region 1996

8.Du L.Faludi G.Palkovits M Frequency of long allele 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is increased in depressed suicide victims 1999

9.Nishiguchi N.Shirakawa O.Ono H Lack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5-HT1A receptor gene structural polymorphism and suicide victims 2002

10.Rocha BA.Scearce Leviek.Lucas JJ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cocaine in mice lacking the serotonin-1B receptor 1998

11.Lappalainen J.Dean M.Charbonneau L Mapping of the serotonin 5-HT1D3 autoreceptor gene on chromosome 6 and direct analysis for sequence variants 1995

12.Turecki G.Briere R.Dewar K Prediction of level of serotonin 2A receptor binding by serotonin receptor 2A genetic variation in postmortem brain samples from subjects who did or did not commit suicide 1999

13.Du L.Bakish D.Lapierre Y Association of poly morphism of serotonin2A receptor gene with suicidal idea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2000

14.曹莉萍.李涛.许珂.刘协和自杀未遂与5 HT2A受体基因的关联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1(01)

15.Hisae O.Osamu S.Naoki N Serotonin2A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d suicide 2001

16.沙维伟.张晓斌.耿德勤5-HT与自杀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 2004(01)

17.张朝阳人类自杀史 2001

18.Arango V.Underwood MD.Mann JJ Biologic alterations in the brainstem of suicides 1997

19.翟书涛自杀原因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02)

20.赵汉清自杀的生物学标志研究现状 1994(0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