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black death)

2011-08-31 07:00 · ella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3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 同样的疾病多次侵袭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3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

同样的疾病多次侵袭欧洲,直到1700年代为止,期间造成的死亡情形与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较晚的几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1679年的维也纳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马赛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关于这些疾病的异同仍有争议,但是其致命型态似乎于18世纪消失于欧洲。

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了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痳疯病患。生存与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了“活在当下”的一种情绪,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谈》(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绘的一般。

14世纪发生于欧洲的事件,刚开始被当时的作家称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发之后,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认为这个名称是取自其中一个显著的症状,称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而黑色实际上也象征忧郁、哀伤与恐惧。

历史纪录对于黑死病的特征纪录中,有一些关于淋巴腺肿的描述,与19世纪发生于亚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这使得科学家与历史学家推测自12世纪开始的黑死病,与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种称为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的细菌所造成。这些细菌是寄生于跳蚤身上,并借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动物来传播。不过由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产生淋巴腺肿,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观点。

成因

鼠疫理论

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与败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会经由与跳蚤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类跳蚤,是鼠类身上的Xenopsylla cheopsis。许多细菌生活在这些跳蚤的身体中,阻塞跳蚤的胃部并使其变得饥饿。由于无法得到饱足,导致跳蚤不断地叮咬宿主。在叮咬与进食的期间,跳蚤胃里的细菌便经由血液流动到开放的伤口中,使得细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老鼠最后会死于饥饿。

人类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传染方式。这类鼠疫是经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来散布,而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于淋巴腺类型鼠疫。以空气为传播方式的细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与喉咙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经过淋巴腺。

鼠疫杆菌生活在泥土中,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于啮齿类与人类身上。Michel Drancourt将这些细菌的生态整理出散布模型。对于草原土拨鼠所做的动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观察显示,被细菌感染的动物尸体,可能比跳蚤更适合用来解释疾病的传染方式。

关于欧洲地区鼠疫的出现、散布与消失有一种假设:带有跳蚤并受到感染的啮齿类,能够将疾病传给不同物种。最早因贸易活动而经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亚洲传入欧洲;但是到了欧洲之后,又经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

棕色的老鼠似乎没有传染性的功能,也没有能力将跳蚤病传染至人类身上,而将其致死。老鼠的生态学中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例如:老鼠的储液囊竟能和人类的互相影响。所以,说起间接性的传染,或者非跳蚤的传染病,储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发与散播,而导致几个世纪的鼠疫。

生物探索推荐:
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
翻案:黑死病的主要传播者不是老鼠
突变基因全力保护 揭秘欧洲黑死病幸存者真相
在欧洲黑死病推进了艾滋病毒免疫么?
(纪录片)改变欧洲的瘟疫:黑死病
遗传学分析鉴定出中世纪瘟疫病原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