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近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新版《水浒传》里,之前演到了武大郎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部分。剧中,潘金莲和西门庆用砒霜毒死武大郎,并出10两银子收买了仵作何九叔“遮盖”。后来,何九叔向武松描述时称,武大郎尸体“七窍内有淤血,唇口上有齿痕,且骨殖(尸骨)酥黑系是毒药身死的证见。”不过,记者经采访后得知,《水浒传》中这些关于“砒霜中毒”症状的描写并不完全靠谱。
七窍流血就是砒霜中毒?
相信很多人对砒霜的认识,多来自于电视剧和书籍在各种古代凶案故事中,其经常被用来投毒他杀或是自杀。“砒霜毒性剧烈,人类口服0.005~0.05克纯净的砒霜即可引起中毒,而口服0.07~0.18克即可致死。”大连市开发区公安局法医孙成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急性砒霜中毒多为一次性大量摄入引起的,表现为剧烈呕吐、腹泻不止、口鼻及外耳道出血、全身抽搐、休克、昏迷等,严重者短时间内即可死亡。
孙成东解释说,“毒”分很多种类,平日常见的除了砒霜,还有敌敌畏,以及一些药物。“从法医学角度而言,很多东西都可能导致中毒,比如水中毒,比如氧中毒。只要量够大,都有可能造成中毒。”他同时强调说,从表面上看,砒霜并没有特别区别于其他毒药引起的中毒症状。所以,《水浒传》中凭借“七窍流血”而推断出武大郎是因砒霜中毒而死的描述并不准确。
砒霜味道能尝出来?
现代法医对尸体的检验,对“中毒死亡的尸体”主要是看呕吐物或者现场一些其他情况。据孙成东介绍,“主要是检测血液、胃内容和尿液。一般要经过解剖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到底是哪种中毒。”
这里,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水浒传》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潘金莲)喂武大郎吃药后,武大郎呷了一口,说道“大嫂,这药好难吃!”然而,百度百科中,对砒霜的描述为“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试问,武大郎又是如何未卜先知,尝出这加了“无色无味”砒霜的药比平日的难吃了呢?
尸骨变黑就是砒霜中毒?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潘金莲怕东窗事发,将武大郎尸首匆匆火化。幸好仵作何九叔留了个心眼,偷偷存下块尸骨,在武松逼问兄长死因时向其解释道:“这骨殖酥黑,系是毒药身死的证见。”而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仵作们也多以“尸骨变黑”作为人中毒死亡的证据。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设定的是北宋末年宋哲宗统治时期,根据历史资料,为公元1086~1100年。而宋代的法医知识进步很快,公元1247年,南宋理宗在位时,我们所熟知的大宋提刑官宋慈,撰写了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为后世仵作们侦察命案提供了依据。
日前,记者翻阅《洗冤集录》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男子骨白,妇人骨黑。妇人生骨出血如河水,故骨黑。如服毒药骨黑,须仔细详定。生前中毒,而遍身作青黑,多日皮肉尚有,亦作黑色,若经久,皮肉腐烂见骨,其骨黪黑色。死后将毒药放在口内假作中毒,皮肉与骨只作黄白色。”
“刚死亡不久的人骨,因为还沾有血液等,所以骨骼的颜色一般是微黄色。而随着死亡时间的推移,骨骼呈现白骨化,即骨头会越来越白,白到一定程度就变脆、碎了。”孙成东指出,《洗冤集录》里,所提出的男女骨头颜色不同的记载是没有依据的骨的主要成分是钙盐,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骨骼都应当是黄白色。另外,中毒死亡的尸体,尸骨不一定就是黑色的,即便是黑色的,也不能就此证明是砒霜中毒而亡:当骨头被氧化和被有机物降解时,也会变黑。“即使人在活着的时候,因外伤等情况,导致股骨头坏死,骨头也会变黑。”
验毒主要看骨头?
孙成东说,砒霜的主要成分是砷,其在人体内的分布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不同器官的亲和力不同。“一般来说,如果是急性砒霜中毒,比如武大郎这种情况,体液中砷的含量高。但还有个例子,就是曾经有种说法,说拿破仑是被人长期喂食砒霜,最后蓄积中毒而死。多年以后,人们在他的头发里发现了砒霜的成分也就是说,慢性砒霜中毒的情况下,砷实际上主要是存留在头发中,而并非存在于骨骼上。在现代法医的检验中,砒霜中毒的案例,我们也是常常从头发中提取证据,这和古代的"验尸"有所不同。”
银针验毒靠谱吗?
提到“中毒”,就不得不再多提一个问题,就是“验毒”。在不少武侠小说和古装片中,银针试毒频频出现。而前面我们提到的《洗冤集录》里,也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据记载,古代的仵作,常常使用一种长约一尺二寸长,名曰“银钗”的器具,该器具圆直如筷子而稍细,用纯银制,主要用来检验尸体。一直到清末,在验尸时都在使用。而时至今日,还有人常用银筷子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那么,“银针/银钗试毒”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对此,上海医科大学毒理学教授金锡鹏解释说,银针碰上某些东西马上变黑的真正原因是硫化物的作用由于古代的技术落后,所以生产出来的砒霜往往纯度并不高,会掺杂着少量的硫和硫化物。而砒霜中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所以,在我们看起来,银针或银器变成了黑色也就是说,银针试毒实际上“试”出的只是砒霜中所含的硫杂质而已,而并不是砒霜本身。可以说,“银针试毒”在古代能够广泛流传应用,其成功的秘诀是“纯属巧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工艺大大改进,提炼的砒霜很纯净,不再含有硫和硫化物等杂质,因此,用银针等检验也不再会有任何反应,这种验毒方法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应用的价值。
另外,按照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银钗验毒的局限性很大。这是因为,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因硫化物中毒的新鲜的尸体:此时,银碰到硫化物,会起化学反应变成硫化银,使得银钗呈现出黑色。但若尸体已经腐烂,不论中毒与否,都会产生含硫化氢的腐败气体,假如此时再用银钗检验,由于硫化氢的作用,也会使得银钗变成黑色。
金锡鹏指出,有的东西没有毒素,但含有很多硫元素,比如新鲜的鸡蛋,那么,银针插入其中后也会变黑。而另外一些剧毒物,由于本身并不含有硫物质,如纯砒霜、氰化钾、氰化钠,再具体点说,如我们日常熟悉的敌敌畏、毒鼠强等等,均不能使银器变黑。因此,单凭银针来验毒是很有局限性的。
这样看来,仅靠仵作的关于“七窍流血,骨殖发黑”而断定武大郎是因砒霜中毒而死是不充分的。尤其是骨殖发黑并不能作为中毒身亡的证据。不过,结合武大郎尸体的一切其他特征,再结合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的关系、武大郎尸体被匆匆火化这些因素来推断案情,就不难发现真相了。可以说,这只是《水浒传》的作者急于让武大郎之死的真相被发现而安排的一个“纯属巧合”的情节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