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见高中老同学、博士制度及其他

2011-04-28 17:23 · Liangt

闲来没事就记一下昨日见到前来出差的高中老同学,业已成为一南方省会城市某公司营销部门小主管,凭自己多年奋斗买了房和车,前年娶了媳妇今年生了宝贝儿子,小日子过得挺红润。聊及以后的打算,他说想赚够钱后就不做营销了,然后想尝试去院校给年轻学生讲课。听到老同学在而立之年还有这样不俗的志气,

闲 来没事就记一下昨日见到前来出差的高中老同学,业已成为一南方省会城市某公司营销部门小主管,凭自己多年奋斗买了房和车,前年娶了媳妇今年生了宝贝儿子, 小日子过得挺红润。聊及以后的打算,他说想赚够钱后就不做营销了,然后想尝试去院校给年轻学生讲课。听到老同学在而立之年还有这样不俗的志气,不禁为他骄 傲,赶紧举一耳闻的案例帮他打气:川大一开宝马去上课且极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仅仅是一名讲师,据说还主动放弃评副教授,就图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那些 涉世未深的本科生,志在当史上最牛讲师。老同学眼睛一亮,坚定了内心深处的梦想。

老 实讲,虽然当时我对他的这种想法给予了理解和鼓励,但刚一听到的时候还是挺惊讶。一个人总是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要是在而立之年改行或从事不熟 悉的工作,会丧失得心应手的感觉甚至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更何况是专业性较强的授课。就算我这些年一直没有离开校门进入社会,当自己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 面对本科和研究生讲授自己熟悉的专业课时,那种知识传授过程中节奏的混乱也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够凭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强大的内心撑得过去的,上了半年课才稍感 觉出来些游刃有余。回来后细细回味了老同学的这个理想,结合他对成就小家庭和小事业的工作环境的隐隐不满,渐渐开窍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当 年我们都是高考大军中过了独木桥的学子,从小城市考入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学。由于我们从小城市考出来,成分比较简单,基本没有富二代和官二代(有的话比起现 在的也算是微缩版吧),读书在我们眼中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始终是最好的出路。当然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不同行业差别的原因,很多同学在拿到一定学 位后选择就业,为了生存、发展在大城市苦苦奋斗(应该是苦中带乐)。现实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家庭亲友的压力等都没有使他们退却,最终凭着坚韧的毅力立足 于所在的环境中,虽然人生不同阶段的工作、生活考验依然还在继续。然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同学,在遇到诸如社会不公、体制腐朽等阴暗面时,特别是这个 “人治”社会中相当多的工作不需要高等教育赐予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只需要我们在一些处心积虑的利益钻营技巧、老练的人情世故能力和不同场合能“屈”能 “伸”的扭曲心态方面“自学成才”时,老同学内心还是怀念或向往沉浸于教育和学术的校园环境。

另外一小部分同学像我一样念到博士还要念博士后,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地徜徉在菁菁校园里,快被第一类同学视为异类了。但逐渐也不是无所忧了,尤其在当今全世界尤其是我国的博士生产处于过剩的状态下,也要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考虑家庭。本月21日出版的Nature大 篇幅地讨论了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博士培养制度已完全不适用于当今的大学教育,表现在已经很少有博士在真正地做博士应该做的事——科学研究了。前些日子又遇到 一本科同学很痛苦的倾诉上博以来的遭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初和大部分人一样不知为何要上博,只是觉得大家都上自己也得上,懵懵懂懂上了以后也没有形成正 确的观念或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才一步步将不同主体间的矛盾逐渐暴露,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比较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在科学网上看清并讨论这些问题。

话痨般地说了一大通,不禁反思自己是为什么要上博(后)呢?除了能够延续特定专业的兴趣外,用一句简单的话讲,就是想跟对的人在一起work。这个“对”并不是简单地指相对于“错误”的“正确”,而是包括了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方式、恒久的兴趣、内心的信念甚至人生态度等。这就好比那句“选择伴侣的本质其实就是选择自己要过一辈子什么样的生活”一样,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work, 也就决定了自己能为社会、往大了说为人类能做什么样的贡献。经常有身边友人觉得念完博士就应该出来找工作赚钱了,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把读博当作就业敲门砖的 思想才是现前面提及的博士制度危机的根源之一。相反,如果博士毕业不能继续做科学研究,而去倚赖文凭做一份靠嘴皮或苦力(脑力加体力)混下去的工作,哪怕 外表光鲜,也会是我最大的遗憾,也应该是广大有志于做出科学贡献的博士最大的遗憾。虽然现今高产的制度下博士(后)鱼龙混杂,但整个国内环境正在精英海龟 和有志土鳖的影响下逐渐趋向良性发展,“对”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些人是科技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

最近毕业事情忙晕,写得比较乱,博友多多包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