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共价修饰

2011-05-02 14:10 · DaCaiNiao

也叫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通常是蛋白质在核糖体由RNA翻译出来之后,受到特定的信号的刺激才发生。共价修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小分子、或者小的蛋白质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特定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另一类是蛋白质主链可以被特定的酶在特定的位置切断,比如MHC复合物识别的短肽段

也叫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通常是蛋白质在核糖体由RNA翻译出来之后,受到特定的信号的刺激才发生。共价修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小分子、或者小的蛋白质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特定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另一类是蛋白质主链可以被特定的酶在特定的位置切断,比如MHC复合物识别的短肽段,就需要先利用蛋白酶体将外源的蛋白质切成短肽。

蛋白质的共价修饰已经发了四个炸药奖,第一个是1992年发给磷酸化的发现,第二个是2001年CDK/Cyclin介导的磷酸化在细胞周期的功能,第三个是泛素化调控蛋白质降解(化学奖),第四个是2002年Caspase介导的蛋白质切割和细胞凋亡。饶毅教授以前讲过21个值得拿奖的工作,其中一个发现PKC的Yasutomi  Nishizuka (西塚泰美),如果不是因为05年死掉了,也有机会拿奖。由此可见共价修饰的重要性。

共价修饰还有几个工作可能有机会拿奖。第一个就是酪氨酸的磷酸化修饰与结合。发现酪氨酸激酶的是Tony Hunter,是目前活着的、公认的Kinase King。酪氨酸激酶与癌症的关系很大,例如其中一个EGFR,在肺癌等肿瘤里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药靶。针对一种白血病的药物STI571,或者叫Gleevec,其作用的靶点是一个融合基因BCR-ABL, ABL就是个酪氨酸激酶。此外,另一个生猛的学者Tony Pawson,发现一类结构域SH2能够结合酪氨酸的磷酸化位点。这种结构域目前已发现10类。酪氨酸磷酸化目前有几个说不清的地方。第一,真核生物的细胞里,70%的磷酸化位点是丝氨酸位点,20%多是苏氨酸位点,实验证据表明酪氨酸的磷酸化位点只占6%。很难想象6%的东西能有多大的功能?就算有功能,也不应该是主流,对不对?如果这6%没有太大的功能,那这个奖是发不出去的。第二,酪氨酸在酵母里没有,只在多细胞生物(metazoan)才有,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如果说这个东西有用处,是必须的,那为什么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来?如果多细胞生物里是必须的,那功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如果没有妥善解答,很难想象会发炸药奖。

另一个工作是乙酰化。有兴趣的可以看这篇文章“Calorie restriction promotes mammalian cell survival by inducing the SIRT1 deacetylase”,这就是著名的“吃的少,活得久”的理论依据,吃的少,乙酰化水平会被降低,使得新陈代谢速度降低,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的速率,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神经细胞的凋亡速率,自然就达到长寿的目的。这个不是开玩笑,很多严肃的学者,都认为研制长生不老药是可能的,其作用的靶点,就是第二类的去乙酰化酶SIRT家族。去年复旦大学在同一期Science发了两篇文章讲乙酰化和代谢的关系。这一块如果能做出药来,或者至少说明长生不老可能达到的机理,那也可以发奖了。

还有两个属于机会很渺茫的。一个是SUMO化。属于类泛素化。当时刚发现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激动的,后来就发现其实SUMO化是很弱的,一般100个蛋白质分子,能有1、2个分子被SUMO化修饰就很好了。所以大家现在的观点,认为SUMO化只是蛋白质功能的微调因子,功能太弱是不大可能拿奖的。另一个是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这个修饰是唯一的可逆的饱和脂修饰,但是可惜的是,功能也比较弱,例如目前没有发现其跟癌症有关系,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里有那么一点点作用。还是老规矩,功能太太弱就没机会拿奖了。

蛋白质的甲基化有一定的机会拿奖。因为过去一直认为甲基化是不可逆的,直到06,07年发现去甲基化酶。甲基化做的很不好,功能稀里糊涂的,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的发现,拿奖是没有可能的。

回到修饰本身。修饰一般需要上游的酶去识别底物特定的linear motif,一般只有3~15个氨基酸的长度。生物信息学里,相似,或者保守,是一个唯一通用的原理。做计算的依据就是相似性,或者说,万物起源唯一的话,必然会有相似性。目前,蛋白质整体的相似性,是可以通过BLAST来评估的,比如两个蛋白质的序列很相似,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两个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功能。后来,另一个基于功能结构域的方法被开发,功能结构域一般长度是50-500个氨基酸,具有完整的三级结构和功能。例如Alex Bateman等人的工作Pfam,能够很好地鉴定蛋白质里的功能结构域,一般通过序列分析发现有某个功能结构域,即可判断其具有某种功能,可信度极高。从理论来上讲,蛋白质完整序列和功能结构域上的相似或者保守,都算是大尺度的相似,举个例子来说,你看见两栋楼,一模一样,其中一栋是生物楼,你会不会判断另外一栋也是生物楼?我想你不会,因为很有可能这是个物理楼。蛋白质蛋白质则不一样,如果两个长相相似,你的的确确可以认为两者功能也相似。对于共价修饰的motif,可以想象成大楼里的电灯开关,如果你看到一个开关和另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开关的一模一样,你会认为这也是开关吗?我想你必然会认为,是的。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蛋白质,经常不是。或者说,我们没有好的办法预测它究竟是还是不是。

所以,这就是我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蛋白质在整体和结构域的尺度(调控不会太精细),我们能够很好地预测,而对于调控最精细的motif,我们的预测却很糟糕呢?再进一步,蛋白质发挥功能并不是靠整体,主要还是靠功能结构域和motif,而motif又是最动态、最精确的单元。可奇怪的是,比如研究报道某个基因与癌症有关,确实有关,但没有人报道某个motif或者调控的过程与癌症有关。举个例子来说,EGFR跟肺癌等癌症有关,可EGFR通过什么方式与癌症关联?磷酸化?它磷酸化哪个蛋白质的哪个位点导致癌症?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例子,将这样的调控关系转移到正常的细胞里,能够诱导出癌症,那么,这才能说清楚修饰的功能。结论就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索共价修饰的分子机理,能够很好地预测共价修饰motif,能够发现在癌症或疾病中其决定功能的调控关系,并且验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