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学:促进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兴起

2011-04-17 22:54 · livingfossil

《古植物学的故事》历史背景资料 地质学家朱森教授(1902--1942):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1917—2010)的领路人 1938年夏,李星学在全国高校统一招考中落榜,主要原因是“民训”工作影响了他的学业。数月后,李星学通过了金陵大学物理系和

《古植物学的故事》历史背景资料

 

地质学家朱森教授(1902--1942):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1917—2010)的领路人

 

1938年夏,李星学在全国高校统一招考中落榜,主要原因是“民训”工作影响了他的学业。数月后,李星学通过了金陵大学物理系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入学考试。

 

1938年秋,李星学路过重庆,向时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的二舅-----朱森先生请教未来专业方向的选择之问题:是去成都金陵大学物理系?还是到宜宾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朱森先生建议李星学改学地质,并介绍他到重庆大学地质系借读。李星学就这样跨入了地质学的大门,后来专攻古植物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李星学院士青年求学时的心路历程,我在此处转载潘云唐先生撰写的朱森教授传记。


孙启高

2011年4月23日写于北京

 =============================

朱森——我国近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先驱

(1902—1942)


潘云唐

https://www.gmw.cn/content/2006-12/06/content_517202.htm

朱森,构造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早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工作,对我国南方的晚古生代地层划分卓有建树;他与李毓尧、李捷合著的《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为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经典著作。抗战开始,他毅然中止在国外的学习,回国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是我国近代构造地质学与小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先驱。他与吴景祯、叶连俊合著的《四川龙门山地质》堪称这方面的力作。他毕生艰苦奋斗,为地质事业殚精竭虑,不幸中年殂亡,实为我国地质事业之重大损失。


朱森,1902年1月15日生于湖南郴县一个中产家庭。他幼年聪慧,有毅力,11岁初小毕业后即返家随大哥朱品三攻读中国古典诗词,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历史基础。他一边在家自修,同时亦辅助父母料理家务,所以养成了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他16岁时,直接考入中学。18岁时又插班入中学三年级。至20岁中学毕业后,到北京考取了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他善于与同学切磋研讨,自励励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预科转本科时,经过考试,淘汰率高达2/3(80人中只有20多人考上),他进入了地质系,与他同班的其余7人中,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的有黄汲清、李春昱、常隆庆、杨曾威。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为朱森奠下了一生事业的基础,有著名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他们讲授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有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W.葛利普(Grabau)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地史学。其余教师中,较著名者还有何杰、李学清、王烈、杨铎、金绍基、赵亚曾等等。这些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也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朱森还在学生时代就勤于写作,他1927年夏,三年级暑假返湖南故里探亲就兼做乡土地质工作,并初试锋芒,写成了《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英文)一文,发表于当时权威的刊物——《中国地质学会志》上,这堪称他在地质科学上的处女作。此外,他还在自己办的刊物——《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会会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的是翻译作品,有的是他调查乡土地质的材料写成的,另有一些是他与同班同学出外实习后的材料经过整理研究写成的。


1928年,朱森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这时,李四光正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托,积极创办该院地质研究所,他立即将自己教导多年的高材生朱森招聘到该所担任助理员,继升研究员。朱森在该所工作了6年。他曾随李捷考察鄂北、豫南的秦岭东段地质,又与李四光、李毓尧、李捷等一同研究南京附近地质,工作范围扩大到安徽等地,后来他又由湖南入广西,考察南岭地质,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这段时间的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他先后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10多篇重要著作。

创立若干地层单位和地壳运动名称

1929年,朱森发表了《江苏西南部山脉之研究》一文,对下石炭统地层作了进一步的详细划分,创立了“高骊山砂岩”、“和州石灰岩”这两个地层名称。1930年,他又与李四光联名发表了《栖霞灰岩及其相关地层》(英文)一文,对中、下石炭统地层作了进一步细分,创立了“金陵石灰岩”、“黄龙石灰岩”这两个地层名称。这些成果,是在早年来华的德国地质学家F.李希霍芬(Richthofen)及10多年前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工作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1933年,他又发表了《金陵石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一专著,描述详细,图版清晰,共记载了珊瑚化石3属8新种,腕足动物化石11属23种,其中有1新亚属——“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和12个新种,此书堪称朱森在古生物学上的代表作。由于朱森在古生物学、地层学上的卓越建树,在他逝世以后,深为后学者所纪念。1942年,徐煜坚曾创立一个类新属,以朱森命名,叫“朱森”(Chusenella),此属以后为陈旭加以修订。1948年,曾鼎乾又创立了一个以朱森命名的珊瑚化石新属——“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

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方面,朱森也是成就卓著。他1932年调查皖南地质时,曾发表了《记安徽南部海西运动幕》(英文)一文。同年他调查广西地质时,发现下石炭统燕子组与上泥盆统地层间之不整合,因而创立了“柳江运动”这一地壳运动名称。1934年,他与李捷联名发表了《广西中部马平市附近地层并记述“马平石灰岩”》(英文)一文,对“柳江运动”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附有地层剖面与素描。同年,他与李毓尧联名发表了《湖南宜章艮口之地质及其与南岭造山作用之关系》(英文)一文,创立了“湘粤运动”、“艮口运动”这两个地壳运动名称。

朱森参加李四光领导下的对宁镇山脉地质研究的大项目,得到极其重要的成果,堪称该地区区域地质学之权威性著作。1932年,朱森与李四光联名出版了《南京龙潭地区地质指南》一书,该书中英文对照,并附有1幅7500分之一的彩色地质图,是研究该区地质之重要工具书。朱森与李毓尧、李捷合写的巨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于1935年以《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十一号》的形式出版,该书图文并茂(共387页附6图版,20照相图版,79插图),阐述透辟,深得地质学界赞许,该书中又提出了“茅山运动”、“金子运动”、“南象运动”三个地壳运动名称。

博闻广识,历访海外地质名家

1934年,朱森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远涉重洋,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从D.W.约翰逊(Johnson)研习地文学,从G.M.凯伊(Kay)攻读地史学,暑期中又去耶鲁大学去访问C.舒克特(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他于1936年初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他决心遨游美国,作长途地质考察,于是约好一同留学的张更,自购汽车一辆,在两个星期内学会了驾驶,考领了执照,于是从麻萨诸塞茨州剑桥城出发经波士顿、康涅狄克州至纽约,再经华盛顿、弗吉尼亚州,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再经田纳西州、俄克拉何马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等地,又向北经爱达荷州、怀俄明州,又向南到科罗拉多州,再往东北经内布拉斯加州、衣阿华州、伊利诺斯州至芝加哥,最后经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而回到纽约。此次“汽车地质”工作历时两月,行程19560公里,跑遍了大半个美国,不仅认识各地之地层及构造,且对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区有更深的研究。

朱森虽然取得了学位,但也抓紧机会在国外游历和进修。1936年秋,他离美赴英国,后经比利时到德国,与当时留德的同班老同学李春昱相会,共同考察德国地质。同年11月,朱森到了波恩,学习德文,并从H.克鲁司(Cloos)研究矿田构造、小型构造。1937年春,他又去柏林从H.史蒂勒(S出le)教授学大地构造学,并搜集中国已有之地质资料,与欧洲之造山运动时期相比较,写成《中国造山运动》(英文)一文。同年夏,他去苏联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学会议时,即宣读了此文,该文次年摘要发表于《泛美地质学家》杂志上。会后,他又从苏联转往瑞士,本欲继续考察阿尔卑斯地质构造,但此时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已全面爆发,朱森爱国心切,迫不及待地要回国效力。于是,他托李春显代购船票。后李与他会合,游历考察了意大利罗马、维苏威火山。然后至热那亚港乘船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南海而抵香港。他乘车返回湖南郴县故里,专程省视七旬老母及各位亲邻。

克勤克俭办地质教育,受迫害早逝

朱森回国时,本拟继续作研究工作,正好这时大后方的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聘朱森去该校新办的地质系任教授,朱森商得李四光同意,乃于1938年春,带着全家老小,去重庆大学任教。他深感中国地质人材缺乏,决心努力培植后进。因此,他教学工作十分勤勉、认真,深得学生爱戴,1939年即升任地质系系主任。他自编了英文讲义《地层古生物学(现代古生物学)纲要》,又编了《地史学》讲义。他对学生诲人不倦,除课堂讲授,对于课下辅导及野外实习更加重视。他带学生至野外时,总要在晚间问遍每个学生,耐心答疑,并指导编写报告,一切安排妥当,他才最后归寝。

朱森从事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着科研工作。他1939年暑期调查了川北龙门山地质,1940年夏又研究灌县地质,1941年春又率学生研究南川地质。1942年他逝世以后,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由于朱森是该所特约研究员,乃在该所《地质丛刊》第4号上登载了朱森与吴景祯、叶连俊合著的《四川龙门山地质》一文,以后又将此文作为《朱森先生纪念刊》,以单行本形式出版。

1941年夏,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李学清辞职,校长顾孟余乃聘朱森去接任,朱森商请俞建章主持重庆大学地质系系务之后,去中央大学上任,同时也在两校兼课。接任不久,他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而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两校都给他家送去了一个月的平价米5斗,朱夫人文化不高,未问清情由就照收不误。后来,别有用心的人向教育部与粮食部告密,诬指朱森重复冒领平价米,教育部长陈立夫竟通令给朱森记大过一次处分。朱森一生清廉,遭此不白之冤,心情忧郁,胃溃疡陈疾加剧,多方救治无效,于1942年7月6日磕然长逝,年仅40岁。

当年10月25日,在中央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朱森先生追悼会,会场四壁挂满愤怒哀悼之词,不少人在讲话中声讨这种迫害行为。

朱森虽然遭到迫害而英年早逝,但他短暂一生留下的学术遗产和精神永为后人所珍视。

  (作者:潘云唐)

简历

  1902年1月15日 生于湖南省郴县。

  1920年 考入长沙岳云中学。

  1922年 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

  1924年 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

  192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

  1934年 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36年 获硕士学位。

  1937年 到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后经瑞士、意大利返国。

  1938年 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9年 任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1年 任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2年7月6日 因受迫害而患重病,救治无效逝世。


主要论著

  1 Chu S.Upper Palae Ozoic Foarmations and Fauna of Yaoling,Chenhsien,S.Hunan.Bull.Geol.So C.China,1928,7(1):61—80,pls.4.

  2 Chu S.Descriptions of Two Species of Chaetetes from the Moscovian of North China.Bull.Geol.Soc.China,1928,7(3-4):233—238,pl.l.

  3 Chu S,Huang T K.Some Notes on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YangfangGranite and the Overlying TiaO-Chishan Beds.Bull.Geol.Soc.China,1928,7(3—4):239243,figs.2,pl.1.

  4 朱森.江苏西南部山脉之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第十八年度总报告.1929:154—158,图版1.

  5 李捷,朱森.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30(7):1—103,插图1—30,图版1—2(其一为着色地质图).

  6 刘祖彝,朱森.栖霞山与龙潭地质考查纪略.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总报告,1930:142—145,插图3,照像图3.

  7 Lee J S,Chu S.NOteon the Chih Sia Limestone and it S A Ssociated For—mations.Bull.Geol.Soc.China,1930,9(1):37—43,figs.21.

  8 Lee J S,Chen S,Chu S.The Huanglung Limestone and it S Fauna.Mem.Nat.Resear ChInst.Geol.A Cad.Sinica,1930(9):85—143,pls.14.

  9 Lee J S,Chu S.A Geologi Cal Gui de to the Lungtan District,Nanking.Nat Resear ChInst.Geol.Acad.Sini Ca,1932:1—13(Chinese)1—23(English),1coloredgeol.map(1:7500),pl.1fig.1.

  10 Chu S.NOt eona Pha Seof the Hercynian Mo Vementin Southern Anhui.Bull.Geol.Soc.China,1932,11:219—225,figs.1—3.

  11 李捷,朱森.自湖南武岗至广西柳州之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度总报告.1933:159—166,图版2.

  12 Chu S.corals and Brachiopoda of the Kingling Lime Stone.MonographNat.ResearchIn St.Geol.Acad.Sinica,1933,A,2:1-73(English),pp.1—4(Chinese),pls.1-5,figs.1—7.

  13 Chu S.Ona Tetrapora in the L O wer Carbonifer Ou s Rock of SouthernHunan.Bull.Geol.Soc.China,1934,13(2):197—200,pl.1.

  14 Li Y Y,Chus.Geologyof Kenk Ouon the Hunan-Kwangtungb orderand Its Bearing to the Orgeny of the Nanling Ranges.Bull.GeOl.Soc.China,1934,13(2):183—195,pl.1,figs.1-2.

  15 LiC,Chus.NO teon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EnvirOn Softhe Mapingcity,Central Kwangsi with Special Referenceto the“MapingLime Stone”.Bull.Geo1.Soc.China,1934.13(2):215—232,figs.1—4.

  16 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35(11):1—387,图版1—6,照相图版1—20,插图1—79.

  17 Li C,Li Y Y,Chu S.Geologica1 Map of Nanking H61s.Nat.ResearchInSt.Geol.Acad.Sinica,6Sheets,1:5,000; 1sheet1:25,000,1935.

  18 Chu S.Orogenesis in China(Ab Stract).Pan-American GeOlOgist,1938,70:209—210.

  19 Chu S.Orogenic Pha Se Sinchina.Report Of the xvⅡSeS Sion,Interna-tional Geol.Congress,1937,2:531—570,figs.1-2(Russian)1939.

  20 朱森,吴景祯.嘉陵江观音峡天府煤矿区之地质观察.地质论评,1939,4(3—4合期):153—160,图版5.

  21 三木(朱森笔名).地质与国防.中央日报元旦增刊,1942.  22 朱森,吴景祯,叶连俊.四川龙门山地质,上册.1942:1—80,地质图1—2,剖面图1—31,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出版.

 

参考文献

  〔1〕 李春昱.朱森先生传.地质论评,1942,7(6):239-245.

  〔2〕 黄汲清,吴景祯,李星学.朱森先生著作目录.地质论评,1942,7(6):247—250.

  〔3〕 翁文灏.悼朱子元.地质论评,1942,7(6):251—252.

  〔4〕 李四光.南岭何在.地质论评,1942,7(6):253—265,图版1.

  〔5〕 吴景祯.追念朱森先生.地质论评.1942,7(6):291-297.

  〔6〕 斯行健.忆朱子元兄.地质论评,1942,7(6):313—315.

  〔7〕 张更.追念老友朱子元先生.地质论评,1942,7(6):317—321.

  〔8〕 吴景祯.朱森先生追悼会记略.地质论评,1942,7(6):371-38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