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植物学的故事(114)期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九)
不该遗忘的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地质学家
孙启高
2011年4月24日写于北京
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中国地质学事业的初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上半叶,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中国学者主要是地质学家,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如:周赞衡(1893--1967)和谢家荣(1898--1966)]。
1923年,供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周赞衡发表了《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开启了中国人研究中国植物化石之先河。截止到1949年,中国有一批地质学家陆续涉猎了中国化石植物的研究,有的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古植物学事业。有些地质学家在中国古植物学早期发展阶段从事过很短暂的植物化石研究,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兴趣旁移,他们没有继续从事古植物学研究。随着岁月的流失,有些学术前辈的古植物学研究已被世人淡忘。本文按照发表古植物学论著的时间先后简述10多位曾经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地质学家。
1. 谢家荣(1898--1966)
谢家荣先生为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1918年转入威斯康辛大学地质系,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以前,先后供职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工作。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早在1925年,谢家荣在地层学研究中涉及植物化石。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两篇文章也涉及到植物化石。
Hsieh C. Y., Chao Y. T., 1925. The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the Yangtze Gorge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4(1): 45-51
Hsieh C. Y., 1931. On the vegetable tissues and flora in the Chinese coal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3):267-300, pls. 1-7
Hsieh C. Y., 1933. Note on the geology of Changsintien-Tuoli area, S. W. of Peip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2(4):513-529, text-figs.1-5
在上述1925年发表的论文中,与谢家荣合作的第二作者(junior author)为赵亚曾(1899--1929),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赵亚曾在云南昭通开展野外工作时惨遭土匪杀害。一位优秀的青年地质学家不幸过早离世。
2. 张席禔(1898--1966)
张席禔先生系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解放后主要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他担任过北京地质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等职。1930年,张席禔发表两篇古植物学论文:
Chang Hsichih, 1930a. Permian plants from the La-Shih-Pa and Tien-Lo-Chung coal fields, NE Chu-Chiang, Kwantung. Palaeontological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 1(1): 1-8, pls.1-5
Chang Hsichih, 1930b. Some Jurassic plants from the coal pits of Keng Kou,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Kwangtung and Hunan provinces. Palaeontological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 1(2): 1-9, pl.
3. 乐森璕(1899--1989)
乐森璕为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1936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和马堡大学学习。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贵州省矿产测勘团、贵州省地质调查所和贵州大学地质系。解放后,他曾在西南地质调查所、重庆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工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31年,乐森璕发表一篇古植物学论文:
Yoh S. S., 1931. On the occurrence of Gigantopteris flora in Cheking Province.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1): 81-92, pls. 1-3
4. 计荣森(1907--1942)
计荣森为地层古生物学家,193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主要供职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后称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2年在重庆病逝,年仅35岁。计荣森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在短暂的科学生涯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著,也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33年,计荣森与潘钟祥(1906--1983)合作研究北京西山地区的植物化石。后来,计荣森为胡先骕与钱耐的大作撰写了书评。
Chi Y. S., Pan C. H., 1933.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Shangchuan Series and its Triassic flora in Hsishan or the Western Hills of Peip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2(2): 491-503,text-figs. 1-3
计荣森, 1939. 关于胡先骕与钱耐著“中国山东省中新统植物群(卷一)”. 地质论评, 4(6):488-490
计荣森, 1941. 关于胡先骕与钱耐著“中国山东省中新统植物群(卷二)”. 地质论评, 6(5-6):435-437
5. 李春昱(1904--1988)
李春昱为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7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和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50年以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2--1949年李春昱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44年,李春昱邀请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健(1901--1964)到该所做研究,并安排李星学(1917--2010)跟随斯行健学习古植物学。
1934年,李春昱在研究四川中生代地层的论文中涉及到植物化石:
Lee C. Y., 1934.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Szechuan.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3:91-106, pls. 1-3, text-fig. 1
6. 李毓尧(1894-1966)
李毓尧为地质学家。曾在英国留学。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湖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湖南大学等单位。李毓尧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也从事过政治活动。解放后,他曾在安徽省地质局工作。
1934年,李毓尧与朱森(1902--1942)合作发表一篇论文,涉及到植物化石:
Lee Y. Y., Chu S., 1934. Geology of Kenkou on the Hunan-Kwangtung border and its bearing to the orogeny of the Nanling Range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3:183-196
地质学家朱森教授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重庆大学地质系等学术机构。朱森教授是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1917—2010)的二舅,也是他学习地质学的领路人。
7. 阮维周(1912—1998)
阮维周为地质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美国地质调查局、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50年后担任任台湾大学地质学教授。197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第11届)。
1937年,阮维周研究了山东临朐县境内的山旺硅藻土。
Juan V. V., 1937. Diatomaceous earth in Shanwang, Linchu, Shantu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7(2):183-192
8. 彭琪瑞(1913~1985)
彭琪瑞为地质学家。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毕业时间待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37年赴美国学习,先后在亚利桑那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有关学术机构工作。1956年回国后,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系。1961年后供职于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
1941年,彭琪瑞发表一篇文章,涉及植物化石的发现:
彭琪瑞. 1941. 贵州西部酸性岩流及其中Psaronius等之发现. 地质论评,6(3-4):291-293
9. 陈国达(1912--2004)
陈国达为大地构造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34—1935年在北平研究院学习。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两广地质调查所、江西地质调查所。解放后曾在中南矿冶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20世纪40年代,陈国达独著一些古植物学领域的文章,也与斯行健先生合作发表过文章:
Chen K. T., 1942. On the occurrence of Carboniferous coal series in Kiangsi. Science Record, 1(1-2): 175-177
Sze H. C., Chen K. T., 1942. On the occurrence of 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 In Kiangsi. Geological Review, 7(3-4):195-200, pls.1 to 2
斯行健, 陈国达, 1943. 江西中石炭纪植物化石之发见(节要). 地质论评,8(16):149,150
陈国达, 1944a. Neuropteris gigantea 植物化石在江西之发现. 大地,(创刊号)
陈国达, 1944b. 从近年古植物学上之发现论大羽羊齿植物群之时代. 大地,(创刊号)
陈国达, 1944c.“Danaeopsis” hughesi Feistm. 在广东之发现. 地质论评,9(1-2):51,52
陈国达, 1944d. 江西大羽羊齿植物群之分布极其在乐平盆地之发现. 地质论评,9(3-4):159-165,插图1
10. 边兆祥(1912--1988)
边兆祥为地质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9年以前曾供职于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山大学地质系、广西大学博物系。解放后曾在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工作。
1944年,边兆祥研究报告了贵州水城附近大羽羊齿煤系的一个剖面:
Pien C. S., 1944. A detailed section of the Gigantopteris coal-bearing formation near Shuicheng, western Kueichou.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4(1-2):47-51, text-fig.1
参考文献(略)
特别致谢: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凤麟教授对本工作给予热情指教,感谢高红女士查阅并录入有关文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