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摆脱新药研发费用的不断提升、研发周期的不断延长以及研发成功率的不断降低等困境,制药企业开始转变过去“研、产、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模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资源的整合与全球运作上。但研发、生产环节同样对制药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使制药企业在这些环节继续保持控制力,但又不必投入太多精力的业务模式,于是医药研发外包(CRO)模式应运而生。
1、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的优势
CRO、CMO、CSO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 构成了医药外包组织,贯穿到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中。美迪西是一家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公司,在上海建立了一家集化合物合成、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构生物学、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制剂研究和新药注册为一体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技术服务平台。一般CRO企业拥有大批药物研发各阶段的专业人才,可以供制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弹性分配;其次,CRO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因此也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相比制药企业研发部门来说具备经济成本优势;再次,临床试验需要与临床中心沟通并招募大量志愿者,大部分制药企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渠道。基于以上三点,研发外包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发模式,并且被越来越多制药企业所接受。
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选择CRO外包一般可以将临床试验时间缩短20%-30%,同时可以将风险分散在研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研发投入相对降低,制药企业的风险得到部分转移。尤其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CRO企业与制药企业之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药研发模式,则进一步降低了制药企业的研发风险。
2、新药研发压力推动全球CRO行业腾飞
新药研发平均年研发成本从70年代的1.79亿美元增长至现今的25.58亿美元,但成功率却只有1/5000-10000。另一方面,受专利到期影响,制药企业面临专利悬崖困境,渴求缩短研发周期。于是需求端刺激着全球CRO行业的逐步腾飞。据统计,仅2010年全球CRO市场就达到214.2亿美元,同比增速10.2%,预计未来5年行业CAGR达11%。
3、国际产业转移、审批趋严推动国内CRO市场呈跨越式增长
国际CRO市场上,欧美在20世纪90年代已较为成熟,随着CRO巨头的全球扩张和亚洲地区经济科技的崛起,21世纪CRO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广阔产业前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CRO市场容量达943亿元,CAGR达25%。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自查核查、药审加速推动国内CRO市场向千亿量级发展。
4、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四大主流趋势引领国内CRO行业蓬勃发展
现阶段国内市场CRO分为三级阶梯,顶层是大型跨国CRO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其次是以美迪西生物医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为代表的本土大型CRO,这类企业熟悉国内市场,可提供大部分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服务;此外,市场上也有中小型本土CRO,良莠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