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蒙古草原,祖籍山东临沂,出生上海中山,成长台北天母,游学普林斯顿,工作海德堡园,作画世界各地,教授大江南北,农耕人民公社,终老中华故土。如果用这短短六十个字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未免有点吝啬,甚至根本就是苍白,可它确实是一位在世的老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这位老人就是我在五年前结识的解仑教授,大我将近四十岁的一位长者,那个时候我刚刚因为工作变动从京城南下来到申城。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信仰,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课堂上一见如故,那时我是他的学生,他是我的老师,再后来,我们就成了忘年之交的好朋友。
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我们不常见面,却相知相惜,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通道里,我们总是在一起。每次微信,解仑老师的第一句话总是:Dear 文彪,最后一句话是:Daniel。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是而已,解仑老师是一位真正的教授,有德望的师者,他常常将先进的西方哲学融入古老的东方文化,以此来阐述《创意营销、制胜韬略》。他是一位厚重的思者,又是一位纯粹的行者,在思者无域和行者无疆的路上,行走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文会友。
解仑老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上海滩,是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人,那个时候的台湾还在日本人手里。
白发红颜沧海一声笑,作为一名根在大陆的台湾人,在解仑老师身上,我常常为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家国情怀感动着,他在古稀之年开启海峡岛屿古战场反思之旅,解析国共两党曾经的恩恩怨怨,还原过往的历史烟云。他一如既往的坚持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由此,我看到了一个华夏儿女真正的人间大爱!
从传统文化教育到西洋油画创作,从国学经典研究到现代文明探索,教学传道之余,解仑老师一直笔耕不辍。爱唱歌、会跳舞、玩飙车、好茶道,虽然已近耄耋之年,常常说自己是七零后,在交大课堂上,山羊胡、小辫子、花领结的解仑老师是学生们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这个盛世荣光的美好春天里,我特别将解仑老师的一篇原创文章《茶语》拿来,和喜爱茶道的朋友们分享。在此,也感谢解仑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也祝愿解仑老师2017年度全球盛世壮游计划胜利开展。
清晨,床前,品,暖暖床頭茶,愜意慵懶;
午後,休息,享,美美下午茶,輕鬆自在。
就在倫敦和威爾士為兩地大學碩士學員教授中華文化課程時,週末到英國教授家裡享受著這種典型的英倫貴族式生活。我們分享著我從上海帶去的大紅袍、龍井茶和阿里山高山茶。茶像有著令人著迷的魔力,我們停下了討論中的奧運點滴,從容享用著一杯杯午後暖呼呼英式茶飲。
閒聊中,不知不覺也就談起了這最具英國生活方式特點的茶飲Tea。老教授夫婦認為這種茶飲方式是英國人所創建的,大部分茶來自於殖民地印度大吉嶺和錫蘭。而我的理解茶的源頭卻是來自於中國。正是千年前從中國漂洋過海、跋山涉水傳播的,甚至連tea這個英文名詞也直接來源於漢字—茶。英文、德文、法文發音的茶乾脆就是粵語發音的“cha”或閩南發音的“tee”。
漂洋過海風靡全球
茶原產自中土,這是世界植物界公認的事實。那麼英文Tea和中國今天茶cha的讀音相去甚遠,tea怎麼會來自漢字“茶”呢?有記錄可循,自秦漢時期中國的茶就已經源源不絕的輸向西方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古字茶寫作“荼”、“ ”,從草也有木,與事實相符,中國人造字真有才。
17世紀,西方世界在新一輪向外擴張中,將富庶如天堂般的中華大地作為嚮往的對象。經過種種波折,歐洲終於找到馬可波羅所描述的地方。此後,中國同國外的商業貿易頻繁,各地的港口都是生意興隆。葡萄牙人從廣東的港口進行貿易,廣東方言中茶讀作“cha”,所以從這一路傳到南歐“茶”的發音也就都類似“cha”的發音。英國、荷蘭等國的貿易活動港口主要在福建、臺灣,福建廈門方言中的茶讀作“dee”,所以從這一支貿易線路傳西歐的茶發音類似“tee”“dee”,英文中就演變為tea。
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0年迎娶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布拉甘薩Catherine of Braganza,凱薩琳皇后喜愛喝茶,遂把這一習慣帶入英國。因為到達中國的路途遙遠,而且英國人一開始是從荷蘭人手中購買中華茶葉,所以茶在英國是非常貴重的生活資源,只有貴族才可以享用。後來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因為清朝皇帝幾次禁止輸出茶葉作為懲罰手段,東印度公司就從中國祁門、六安將茶樹種苗和紅茶師傅偷運至大吉嶺和錫蘭,導致了“科技外流”“專利剽竊”。之後印度紅茶便極大豐富了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在歐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喝茶的文化,其中英國的茶文化最具特徵。英國人喝茶以紅茶為主,還會配以牛奶、檸檬或蜂蜜等作料用以調味。他們一天大約有四次喝茶的時間,其中最受重視的下午茶。英國的下午茶,並不僅僅是喝一杯茶tea,而是一種下午便餐low tea的形式。Low 指的是在較矮的桌子,low tea 是上流社會喜好的一種喝茶風尚氣氛,一般在起居室的矮桌子上進行,是社交、聊天的主要形式,所以無論從環境還是衣著禮儀,都是非常的講究。有low tea 相對而言就會有high tea,這種形式主要是在普通大眾間流行。High就是指高的桌子了,一般是飯廳的高桌。High tea的時間較晚,一般可以看作是晚餐前的小食。英國人的晚餐時間開始較晚,大約在9點鐘左右,所以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耐不住饑餓,就會在晚餐之前先用high tea緩解饑餓。在工作之餘,一杯忙裡偷閒的下午茶low tea,往往顯得愜意優雅。喝下午茶比較講究,醇香的紅茶,誘人的茶點,輕柔的音樂,精緻的茶具,三五個朋友,優雅的舉止,從容的談吐,就在這半小時的小憩時刻,英國紳士淑女的含蓄內斂性格由此可見。無論是好友小聚還是社交需要,下午茶總是最好的選擇。這種英倫風情的下午茶也憑著英國當時的強大影響力,深刻滲透到他們所到之地。喝下午茶的風氣逐漸被很多的國家接受。
茶對美國人應該說是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正是這“茶”引發了世界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革命運動。18世紀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統治著美洲大片領土。英屬東印度公司向北美傾銷積存茶葉,遭到北美的激烈反抗,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由此導火線開始,美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並最終在1776年取得勝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民主國家。美國人的命運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道路。美國人喝茶不喜歡有茶渣,他們大多飲用即溶茶或者袋裝茶,在注重高效、速食的美國,這無疑更迎合了他們的效率需要。
在亞洲提到茶,最不能忽略的應該是日本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自唐朝從中國引入之後,結合自身的文化特徵,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體系。日本茶道的考究程度,與英國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入室、落座、煮水、泡茶、分茶、聞香、品茗、著裝、儀態、言論、禮節,都有一套嚴謹的遊戲規則。這在現代中國看來是一系列的繁文縟節,而在日本人來看卻是鄭重其事的社會規範。
茶,從中土或經茶馬古道、或漂洋過海、或經蒙古駝運出國後,在各地紮根生長,並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融入到他們的生活脈絡中。至於咖啡文化的形成就是近百年的事了。幾千年的文明中華,用她豐富的資源和文化浸潤滋養了世界文明。當一個國家民族強盛的時候,她總會以輸出的高姿態促進其他國家的發展,並接受他們的感恩戴德。然而,當一個國家民族從各方面的頂峰跌落的時候,那種強烈的落差會使得她失落、受挫。但是當她的子民覺醒的時候,她就會重新找回自尊自信,再創更先進的嶄新文明。
九州茶事興我中華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元稹·賦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寶塔詩)
翻開歷史的名冊,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份量舉足輕重,可以說中華文明史的完整性絕對離不開茶文化。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古字茶寫作“荼”、“ ”,從草也有木,與事實相符,中國人造字真有才。最初茶以藥用為人們所使用。據《茶經》記載,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在漢魏時期,飲茶出現,因其健康醒腦又清香雅致,飲茶在文人雅士和宗教人士中盛行開來,茶文化開始萌芽。直到隋唐,茶道興盛,風靡九州。
唐朝經濟繁榮,文化昌明,茶道文化也慢慢成熟,形成了一套當時講究的飲茶禮俗,這就是名聞中外的中式煎茶法。日本的茶道之一煎茶道就是這時傳入的。唐朝茶的形態是茶餅,先將烤茶,烤到一定程度後用布包住碾成末,曰“備茶”;煮水,一沸去雜質,加入鹽以調味,曰“調鹽”;二沸舀出一勺水並加入茶末,曰“投茶”;三沸加入舀出的水,曰“育華”;將茶湯盛入杯中,曰“分茶”;接著飲茶、潔具。飲茶是整個過程最核心的部分,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在佛家、道人看來,飲茶會使人心甯淡然,助於參禪悟道。在文人眼中,沒有比飲茶時與友人吟詩作賦、暢談天下更風雅之事了。由此形成的茶文化,也就有著禪意、豐富、高雅、道風、內斂的特點了。
宋朝雖然在政治表現上不如人意,在文化方面的發展卻是中華歷史中最繁榮的時期。哲學上的程朱理學,文學上的宋詞,及其更加完善的茶文化。宋朝的茶文化以點茶為主要方式,以鬥茶為趣,以分茶為樂。點茶簡化了唐朝煎茶法的程式,更有利於茶文化的普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從宋朝的點茶法衍生而來的。
到了明朝時,飲茶方式拋棄奢靡之風,演變出更為方便的泡茶法,就像明代傢俱設計的簡潔流暢。今天中國的喝茶方式就是明朝開始的。到了清朝,飲茶從調飲變為清飲,即喝茶時不再加入任何的調味品,單純品茶葉之香。
茶文化的精神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貫穿古今,一氣呵成。以茶文化為線索,必可牽一髮而動全身,帶動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回看中華生活演進史,自始至終只發明瞭兩種飲料,一種是使人清醒的“茶”,一種是使人糊塗的“酒”。茶,正因為它的提神醒腦作用,加之淡雅清香、精行儉德的茶德,恰如其分的融入到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提倡勤儉良善注重文化修養的文化系統中。今天的中國人還能保持這些美德嗎?
眾所周知,在當今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遠遠遠遠超過了政治、文化、道德積澱的速度。經過1949年後的三十年對中國傳統優質文化的嚴重破壞,讓中華傳統文化後退了幾千年。所幸,在鄧時代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又一個三十年中,人們的生活水準達到了一個新的飛躍階段,但是相對的中華文明重建卻遲遲沒有任何進展。一直將物質富裕作為夢想的近代中國人,在金錢富足後居然開始陷入精神上的無所依附。
這時,作為中華文化重要部分的茶文化,也許可以給出一個好的答案。飲茶要注重一個“品”字。靜坐書齋,焚香品茗,可謂人間樂事。品嘗茶香之時,要心淨甯和,悠然曠遠。那正可抵禦這社會靡靡之風及躁動不安的情緒。若能三五知己,圍坐煮茶,暢談古今中外、地理天文,暫時忘卻那股票起落、生意雜務,清淨六根。提升自身修養後再來處理繁雜事務,如此便有可能以平常心縱橫世界。古人說以文養武,正是如此。當一個人的悟性到達一個階段,對於兵法運用就可領悟透徹、得心應手了。品茶教人以德為先,厚德方可載物,全力奮進,得失之間自可隨緣而定了。人之所求,功名利祿只是一部分。茶文化中回饋出的胸襟曠達之人,不以一時得失而悲喜,會以提升自我為追求,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為己任。
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一直是世界文明走到今天不可或缺的連結。從茶到tea這個語言傳遞過程的例子,僅僅是滄海一瓢。當年強盛的中華古國,深深影響了這個世界,同時也被世界的文明影響著。外傳鴨蛋文內黃外白,承載著中華文明給西方文明帶去新的進步因數。Silk絲綢引領了歐洲自西元前4世紀始的新貴族時尚,影響力要比今天的Apple、LV、Hermes、Prada強大百倍,也因此古希臘將中國稱為Seres絲之國;china瓷器更是比今天的iPad要珍貴很多的“高科技”,china的發音是源於當時盛產瓷器的浮梁“昌南古鎮”得名,所以不論中國誰坐朝當皇帝、總統、主席,在西方人看來,中國就是那個能產出“高科技”瓷器的神奇地方。另外有非常多鴨蛋文已深入西方文化的血脈之中,像ware來自漢字“瓦”;berg來自“堡”;Turkey土耳其來自漢字“突厥”;jam來自“醬”;sofa源自中文“舒服”,榻上軟墊是中國人首先創造的,傳到西方後又傳回來,sofa這個單詞是典型的“外銷轉內銷”;coolie來自苦力;tofu源自豆腐;wonton源自餛飩;casino源自福建方言“(賭博)開始嘍”;kungfu源自“功夫”等等。
當然,中華大地上也活躍著很多外黃內白的外來芭蕉語,有不少已經根植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中,貼上中華的標籤,融入到我們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中了。佛陀源自雅利安梵文बुद्ध,讀作Buddha;禪,即禪那,源自梵語झान,Dhyāna;邏輯logic;幽默humor;杯葛boycott;貼士tip;模特model;檸檬lemon等等外來語詞。
我正在收集這些嫁接在中外文化交流之間的語言文字橋樑,目前外白內黃鴨蛋文已找到400多個,外黃內白芭蕉文也找到300多個。希望關於這些有趣味性和開悟性的文字資訊,能夠引導全世界使用英文或中文的人們清楚明白自己語言的部分源頭,使之更尊重世界文化的包容性、延展性和趣味性。
現在我們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反哺,中華文明在世界精緻文化進程中所做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正是因為我們是勤勞而智慧的民族,中華兒女必定會從仰望、自卑、反省中再次站起來,引領另一輪中國人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