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眼里的化验单:关于D二聚体

2017-01-17 17:12 · mdeasydiagnosis

临床医生眼里的化验单:关于D二聚体

作者: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凌

很久没写看化验单系列了,应该说自己不是检验科医生,有些原理也不是很懂,所以我不敢轻易写,但每天工作却经常遇到这些问题,而化验结果的意义不仅仅困扰着患者,也同样影响着医生的判断,特别是当临床医生对这样的化验结果缺乏认识时。 这一天门诊来了一个外地患者以及他的女儿,当轮他们时,他们先是拿出两张化验单问我:“医生,你看不化验单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拿来一看是两张本地另一家大医院的报告,日期是当天的,一张是免疫球蛋白E313IU/L(正常值0~100),一张是D二聚体980ug/L(正常0~500)。另外患者还带来了一张肺功能报告和肺部CT平扫,肺功能报告上写着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肺部CT平扫报告我看了未见异常。接着又看到一张肺部增强CT的申请单,我问患者这一张是怎么回事。

患者的女儿给我说,患者胸闷有几个星期了,这一次来到省城某大医院向医生介绍完情况后,医生让患者做了肺部CT未发现异常,又让患者做了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正常且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查了D二聚体增高,所以就建议患者行肺部增强CT,说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有没有肺血栓。但增强CT上的不良事件和签字让他们有些害怕,所以就到这里再咨询一下。

我认真看了一下肺部CT,肺实质没有一点问题,血管也没有扩张的表现。再详细问一下患者症状的具体情况,患者说胸闷有点透不过气,但不是气急的感觉。没有时间和持续时间等规律,我再看一眼肺功能的情况,发现患者的肺功能报告上所显示的图形重复性并不理想,峰流速的变异性过大。所以我说不需要做增强CT了,可能还是必要时再做一个支气管激发试验吧。

随着肺栓塞的诊断水平提高和临床医生的重视,肺栓塞的诊断率有了明显增加,D二聚体这个名词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是这项检查也是极容易被误读的指标,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它。 

D二聚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让我们从凝血机制说起,在凝血的最后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切除A肽和B肽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随着纤维蛋白单体浓度的增加,这些单体之间相互聚合形成多聚体。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作为辅因子,与凝血酶共同作用,激活凝血因子XIII。活化后的XIII因子促使相邻的纤维蛋白分子的r链之间形成交联,从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有凝血就有纤溶机制,在血栓形成的同时,机体也会产生一些抗纤溶的物质,将纤维蛋白聚合体降解,形成包括E片段和D片段的终产物。D二聚体其实是纤维蛋白聚合体有纤溶酶酶解作用下形成的交联在一起的纤维蛋白分子D-D片断的聚合体。因此它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特异性检查,能较为可靠地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及纤溶活性。

D二聚体升高可以见于很多情况,例如肺栓塞、恶性肿瘤、炎症、妊娠,因此它是一个特异性不高的指标。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我们经常要检测D二聚体,目的并不是为了明确这个诊断,而是为了排除这个疾病。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别扭,不太好理解,换一个说法,就是D二聚体这个指标如果增高了,你不能说这个患者就患了肺栓塞,但是一旦它是正常范围内的,你通常可以排除肺栓塞。

那么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肺栓塞呈正相关吗?也就是说D二聚体升高的数值越高,是否患肺栓塞的可能性就越大呢?这倒也未必,在一定范围内当然数值越高结合临床表现,肺栓塞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并非越高就一定是肺栓塞。以前曾经遇到过一个26岁的小伙子,因为胸痛入院,查D二聚体高达20多万(正常500以下),做了肺增强CT也未发现异常,后来患者症状逐渐缓解且D二聚体也恢复正常。

所以我们在运用D二聚体这个指标时,要密切结合临床情况,即肺栓塞的发生通常是要有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高危因素通常是长期卧床的术后患者、恶性肿瘤、分娩后的女性,临床表现通常有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不明显原因的晕厥和休克等。对于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D二聚体的意义不大,不论水平高低,都需要进行肺部增强CT以排除肺栓塞。

明德生物D-二聚体(D-Dimer)产品简介

【产品名称】:D-二聚体(D-Dimer)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

【产品分型】:血浆型、全血型

【产品规格】:2人份/盒,20人份/盒,40人份/盒,50人份/盒

【注册证号】:鄂械注准20122401708

【预期用途】:D-二聚体(D-Dimer)检测试剂盒是应用免疫层析技术,通过免疫定量分析仪判读,建立的快速、特异、简便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其定量检测人血液样本中的D-二聚体(D-Dimer)的含量,主要用于临床医生辅助诊断VTE、PE或其他引起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