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是病,你有药吗?

2016-04-10 06:00 · wenmingw

从本质上说,由幼稚走向成熟就是摆脱自恋,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


天呐,我真是帅的不要不要的!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自恋这个话题。而如今,社会科学家称自恋已变成一种现代“流行病”。可我们该怎样定义自恋?自恋愈演俞烈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能治好这种病吗?

自恋一词源于何处?

2000多年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创作了《水仙花传说》,自此,水仙便成了自恋的代名词。传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位俊美的希腊猎人,某日,他巧遇一湾潭水时瞥见了自己的倒影,谁知竟不可自拔地坠入了爱河。他痴迷于这惊世之美,直至死亡也不愿与它分离。后来,一朵水仙花绽放于他的安息之处。

从本质上说,由幼稚走向成熟就是摆脱自恋,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


水仙:自恋之花

通过深入研究自我及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让自恋这个概念广为人知;同时,他的研究也为其他自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病态自恋是什么样的?

健康自恋和病态自恋是自恋程度的两个极端。健康自恋是正常的,它是人体机能的一部分。现实成就、抗挫折能力及社会关系给予的支持可让健康自恋者自爱自信。

而病态自恋者则沉湎于自我,过度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认同,同时还会漠视他人感受。如果自恋狂没有如愿以偿得到关注,就会滥用药物、甚至患上重度抑郁症。

自恋狂常以骄傲自负的形象示人,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隐藏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保护自己那脆弱不堪、些许微辞就能击碎的自尊心。因此,自恋狂们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尤为脆弱,在他们眼中,那不过是个提供他人长期关注的工具罢了。当自恋程度特别严重时,就会产生危害。这表明他们已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是“普遍夸大自我,需要赞美,自成年初便在各种情境下显示出移情能力的缺失”。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极端自我,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貌或理想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他人的批评极度敏感,同时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表现。

年轻人和男性似乎最容易受到该病影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幼年遭受虐待及漠视或许是病因之一。

自恋为何愈演愈烈?

在临床环境下,约有2%至16%的人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但在普通人群中,受其影响的人不足1%。有些人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十分罕见,但各种研究显示,少不少见取决于调查样本的大小和自恋特质的评估方法。

其他人则给自恋贴上了“现代流行病”的标签,他们认为,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快速变迁是诱发自恋的罪魁祸首。短短数十年间,社会风气就已由强调集体转变为注重个人,而自尊运动正是转变的关键。人们断定自尊就是成就人生的秘诀。为了让孩子更加自信,老师和父母们开始向其灌输他们是如何地独一无二的观念。父母忙着“赐予”孩子自尊,而非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赢得自尊。

在个人主义逐渐兴起,社会现代化导致世风日下时,社会和父母绝不能再像原来那样,依旧支持孩子注重自我。某项研究显示,融入社会,譬如积极融入社区、与朋友家人建立良好关系,对健康大有裨益。

社会结构越来越不稳定,人们也愈发难以建立有意义的社交关系。过去,人们习惯于换位思考,总是以家庭为重,但现在,他们更喜欢追求个人利益。现代社会似乎已将声誉、财富和名气置于最高地位。除此之外,人们根本不重视社交关系。因而,自我遂变成了“失去社会意义的空虚自我”。

日新月异的科技和飞速发展的热门社交网站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休闲方式和交流习惯。如今,全球每日活跃于脸谱网的用户接近9.36亿,网瘾已成为研究精神健康的新领域。近期的横断研究显示,沉迷脸谱社交和自恋行为及自卑情绪联系紧密。

治病良方何处寻?

药物和心理疗法能治愈自恋型人格障碍。有研究显示,冥想对精神健康也有积极效果。不过,各类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治愈病态自恋,过上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呢?答案就在哈佛大学研究员的调查报告里。为了研究幸福感,他们耗时75年,追踪调查了大批人员。研究人员发现,名誉和金钱不是幸福的源泉,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人大吃一惊。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并获得支持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也是衡量个人满足感的最高标准。从本质上说,由幼稚走向成熟就是摆脱自恋,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

或许是时候脱离网络,去见见一两个朋友了。也许你会因此更开心一点,自尊心也会得到提升。

备注:蝌蚪君编译自iflscience,译者 antusen,转载需注明来自蝌蚪五线谱。

关键词: 自恋 药品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