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reast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BI-ALCL),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于1985年应用Ki-1(CD30)抗体识别,常呈间变性特征,被命名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而最近,据我国最大的国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获悉,引起这种起因未明确特殊淋巴瘤的一个特定因素已经被确认了,那就是乳房植入物!

过去的18年里,学者对该疾病的认识由新型周围T细胞淋巴瘤逐渐转变,现今对乳房植入物相关的ALCL已有明确理解。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整形外科的Clemens博士回顾了这18年里BI-ALCL的诊断工具、治疗策略及预后,得出超声或PET/ CT联合细针穿刺活检为理想的筛查手段;同时应化验疑似病例的组织或体液标本;手术切除的范围应包括植入物,包膜以及相关淋巴结;辅助治疗包括化疗、胸壁放疗,抗CD30免疫治疗等。文章于2015年12月发表在Clinical Plastic Surgery杂志。

临床中,多数病例在假体植入后出现迟发持续性血清肿时才被诊断,且与局部疼痛、乳房肿块、肿胀、双侧不对称等症状相关。在首次隆乳术、乳腺癌术后重建、乳房预防性治疗患者中,报道病例数基本相等。适当的外科手术切除后,病情消退常进展缓慢,但也有激进的个案。
关于致病因素已有很多假说,如亚临床生物膜形成,毛面植入物的颗粒反应,包膜挛缩或重复的包膜创伤(闭合性包膜切开术),遗传倾向,或自身免疫性因素等,但都没有得到流行病学确认。然而,公认的致病机制为抗原刺激T细胞慢性激活导致淋巴瘤产生。
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在手术区域内,任何可疑淋巴结应行切除活检。同时,化疗和放疗作为BI-ALCL治疗的辅助和补充。在预后方面,伴有乳腺肿物的患者具有较差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并且包膜外的扩散可能增加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故而作为乳房植入物相关的罕见疾病,BI-ALCL仍需要十分警惕。

据盛诺一家介绍,早在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印发了一份安全性说明指出:接受假体植入的女性在邻近假体的瘢痕包膜上有罹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可能。但是至今假体隆胸仍然备受世界女性所青睐。不过好在,与盛诺一家合作的顶尖国外医疗机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已对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有了明确的理解。国外医疗咨询电话:400-967-6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