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的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如何才能“第一时间”应用到临床造福人类?9月16日,在2015年南京生物医药发展论坛暨国际临床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上,“江苏南京高新-劳伦斯伯克利生命科学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将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提供新方法,实现“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无缝对接。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致辞,南京市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筹)副书记、管委会(筹)副主任罗群,省侨联主席史宇、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磊,高新区常务副主任闵一峰等领导出席活动。
本届论坛:集聚前沿技术推进行业“革命”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转化医学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定义。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沟通。
为推动我国转化医学行业的发展,促进转化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南京高新区举行了本次高峰论坛。论坛是了解国际转化医学研究的前沿工作的一个高学术水平的盛会,汇集了中国科学院贺林院士、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Mina J. Bissell博士、Gary H. Karpen博士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专家和国家侨联生物医药专家组相关专家学者,报告他们在转化医学领域的最新工作进展及先进科学理念,报告议题覆盖肿瘤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肿瘤临床诊断以及精准医疗等四大研究领域。
研发中心:无缝对接“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下设14个研究部。除生命科学之外,还涵盖了高能物理、材料/纳米、地球科学、新能源等多个学科。有13人获得诺贝尔奖,77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实验室以创新闻名于世,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例子包括发现了好的和坏的胆固醇、乳腺癌细胞外基质理论、人类第一个基因组工程等。生命科学部是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目前有40余名首席科学家和近300名科学家,其中有不少世界及美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主要科研方向包括了癌症、基因/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DNA损伤和修复、衰老、结构生物学、成像技术等。近年来增加了对生物能源、辐射生物学、微生物组和神经性疾病等的研发。 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除保持独立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参与跨学科的计划和国际合作。
经美国能源部批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南京生物医药谷合作创办“江苏南京高新-劳伦斯伯克利生命科学研发中心”。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期将以下两个项目在南京生物医药谷进行商业转化:一个是临床转化医学项目,验证一套20个基因对肿瘤化疗和放疗治疗效果的预测性能。项目经临床验证后,有可能成为市场广阔的肿瘤治疗诊断试剂。第二个项目是研究一个新肿瘤基因功能,通过功能研究,验证这一基因作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药靶的潜力,并为这一药靶的新药研发作好技术储备。
研发中心的建立,通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力量将对癌症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提供新方法,这将为开发新的癌症治疗药品或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中心研究成果将通过国际交流、讲学、会展等方式在国际范围内展示,极大促进大批富有创造力、拥有学术背景、有合作精神的高精尖生物医药人才汇集于高新区,为高新区培养技术创新的优秀团队,促进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同时加速对园区内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孵化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