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无癌的世界》:理想主义者的抗癌宣言

2015-09-12 06:00 · angus

《无癌的世界》的作者玛格丽特·库默是美国纽约长岛曼哈赛特北岸大学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主治医师,专攻癌症和艾滋病诊断。在书中,库默在“与癌共舞”的主流学术潮流下,对当前以治疗而非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治体系进行了深刻自省,写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抗癌宣言。


今年,与癌症有关的消息不断向人们袭来。

1月,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去世;3月,美国演员安吉丽娜•朱莉被诊断出癌症早期征兆,在医生建议下,摘除了卵巢及输卵管;6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推出新书《向死而生》和纪录短片,交出了自己从患癌经历中修得的“死亡学分”;8月,改编自漫画师熊顿同名漫画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上映,引得全民泪奔,也在公共话题中开启了看待癌症的一个全新视角。

这一年,癌症似乎在朝着我们奔跑而来,我们却朝它大喊:“滚蛋!”

如何让癌症不再困扰人们的生活,一位美国的临床医生也在寻找答案。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抗癌宣言

《无癌的世界》的作者玛格丽特•库默是美国纽约长岛曼哈赛特北岸大学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主治医师,专攻癌症和艾滋病诊断。在书中,库默在“与癌共舞”的主流学术潮流下,对当前以治疗而非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治体系进行了深刻自省,写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抗癌宣言。

库默在书中阐述了不少辛辣大胆的独到观点。比如,她尖锐地将当前三大传统癌症治疗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形容为“切、毒、烧”,认为这些手段虽然对于部分癌症产生了效果,但仍存在着短期和长期的危险。她倡导政府、社会和个人更多地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癌症的预防而非治疗上,呼吁整个社会应该重拾彻底攻克癌症的理想,而不是将癌症视为一个慢性病,满足于“与癌共舞”。

《无癌的世界》对美国的癌症预防体系和癌症文化进行了反思,但库默并不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比如,她揭露出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承认预防重要性的情况下仍然给预防研究配置了极少的资金,也提出了医疗支付制度应更多让医生从癌症预防咨询而非治疗中获益的建议。对于传统癌症诊疗模式,库默通过资源耗费和效果达标的对比,展现了其低效和乏力的问题,又将自己作为医生、妻子、女儿、朋友、姐妹的切身经历写入书中,与读者分享与癌症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同时,在书中,库默也不忘向读者个人传播癌症预防的知识,从环境、生活方式等致癌因素的防范,到营养结合运动的建议,还对各种防癌化学制剂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力求提供更多的防癌信息。

在库默看来,传统的癌症诊疗方式尽管并非一无是处,但无疑需要全新的思路来打开局面,那就是从科研方向上寻找彻底根治癌症的可能,而不是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满足于修修补补式的进展,即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延长和生存质量的大幅降低。在此之前,社会资源应该以预防为重心重新配置。

因此,这本书也被一些美国媒体认为是对现有医疗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巨大挑战。比如,美国《柯克思书评》就直言:“这(本书)是对抗癌战争当前努力情况的一次严厉的审视,向病患发出了警示,同时一定激怒了许多研究者与临床医生。”

“国内的问题更大”

在中国,《柯克思书评》的预言似乎没有应验。一些临床和科研人员更希望人们能够平静地就这本书对癌症诊疗现状所提出的批评进行理性讨论。这其中当然包括将这本书翻译、引进到国内的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

作为一名肝胆外科专家,邓绍平早年在欧美高校和医院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就始终关注国际上关于癌症防治的前沿研究。“我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近20年,一直有读书的习惯。在过去的几年中,肿瘤方面的书我大概读了四五本,这本书我觉得是最好的,也是最愿意与国内读者分享的。”邓绍平说,自己翻译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国内的一线医生、医疗研究和政府工作人员能深入研究美国在抗击癌症方面所作的努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思索中国的癌症防治之道。

邓绍平坦言,由于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自己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医疗和预防理念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总的感觉是,虽然中国对外开放这么多年,如今互联网媒体又如此发达,国外发生的很多事情国内很快就能知道,但在医疗方面,很多前沿、重要的理念,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本书批评美国癌症诊疗的很多方面,甚至有些偏激的说法,其实国内的问题更大。我翻译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引进理念和观念,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所认为的癌症预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比如,多年来,美国的吸烟率在不断下降,年轻人吸烟的越来越少,但在我国却看不到这种趋势。”邓绍平举例说,“还有饮酒、空气污染等诱因,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这种预防理念的引进是很重要的。”

本书的书名叫作“无癌的世界”,在邓绍平看来,这当然是个理想的愿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癌症不可能没有的。但我想,对于个体或群体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找到明确诱因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用预防的理念、知识的运用来改变个体和社会的命运,来达到不发生肿瘤或者延迟发生肿瘤的目标,这是我所理解的‘无癌的世界’。”

邓绍平愿意将这本书引进到国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现状。“我国的医疗资源是非常不均衡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和专家很多,但在西部和偏远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是相当匮乏的。包括在四川这样的大省,优质医院其实并不多,在这些有限的优质医院中,医务人员对肿瘤的认识和理念又不够到位。”邓绍平说道,“所以这本书对于医务工作者,特别是非肿瘤专业的医务人员,也是一次学习和接受新理念的机会。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当病人来了,医务人员才能真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对“无癌的世界”的期盼

对于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来说,由于时间有限,《无癌的世界》一书也是自己这几年来唯一认认真真、从头翻到尾的一本书。

“读完的感觉就是,这本书不仅是在说美国,中国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代敏认为,在书中,库默对于美国癌症的筛查、诊疗及其对患者造成的负担,甚至癌症科研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和思考,而这所有的一切也都发生在中国。

“比如,对癌症诊疗的重视远远重于预防。库默在书中介绍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每年的经费有50亿美元,投入预防的仅有2到3亿美元,其他大部分投入在诊疗技术和药物研究方面,在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作为国家癌症中心,我们不断地向政府呼吁要加强肿瘤预防的投入,但实际上这种投入还是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代敏表示,“但是,现在完全有证据证明,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控制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很多人可以不得肿瘤,那么我们能不能在预防上有所作为呢?”

对于癌症的科研,代敏对书中的观点也有同感。“几十年来,在全球医药行业的科研中,肿瘤科研是突飞猛进的。各大医学杂志,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吸引眼球的论文大部分是关于肿瘤的。一个研究项目可以使用大量的资金投入,最后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在中国也是这样。但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那就是所有的这些文章对于挽救一个生命,它们的贡献又是多少?这个深刻剖析,再次敲醒了我。”

代敏坦言,库默在书中所说的,有很多是自己想对中国政府和民众说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中国做肿瘤预防工作。我将这本书看作专业性的科普读物,专业人员也需要读一读,专业人员也需要反思。”代敏感叹说。

在书中,库默感言:“我之所以抨击现行的方法、措施,是因为我知道我们能做得更好。我之所以建议采用强调预防的新方法,是因为我相信它们是可行的,我之所以呼吁全社会的人都行动起来,是因为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医疗界、倡议者、病人,以及所有其他美国人,都肩负着各自的责任。我希望本书能激发癌症治疗方法的一次变革。”

“这也是我想说的。”代敏说,“肿瘤预防在中国将比在美国遇到更大的困难。但是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依然坚信,只要政府、医疗行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对于‘无癌的世界’的期盼还是有希望的。”

链接

《众病之王:癌症传》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他历时六年,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他不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而且用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呈现出这本关于“生与死”的力作。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2007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却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与癌共舞》

本书作者、作家出版社前副总编辑杨德华,2011年7月因肝癌去世。《与癌共舞》既是杨德华遗愿的体现,也是生者对逝者的纪念。本书分“上编”“下编”两个部分。上编“与癌共舞”,收录的均为杨德华遗稿,由他未完成的书稿、日记、散文随笔、自传体小说、书评、编审意见等构成。下编“不能忘却的”,收录了杨德华的亲人、朋友、同事们的追忆文章。

《生如夏花:乳腺癌患者的康复手记》

方紫鸾,天津籍女作家。本书记录了作者与身边病友、医生以及家属们相互鼓励、抗癌康复的心路历程。作者同时提醒大家,不要等危机四伏的时候,才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始终是战胜癌症的关键。

《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地去反思和写作,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发出了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本书是李开复对自己患癌生活的总结与回顾,通过详尽而全面的叙述,真实、客观地披露了自己在治疗、休整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滚蛋吧!肿瘤君》

作者熊顿2011年被确诊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开始了与肿瘤君斗争的漫长过程。2012年2月,她开始以《滚蛋吧肿瘤君,记录与肿瘤抗争的病院日子》为题在天涯发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动了百万网友。2012年11月,熊顿去世,但记录她住院生活的《滚蛋吧!肿瘤君》,却给读者留下了最珍贵的东西——信念。

关键词: 无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