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年的建设发展,成都医学城已逐步成长为全国唯一以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为特色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地。
如今,成都医学城将发展生物医学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医学、医疗、医药的“三医融合”+生物医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为核心理念。到2025年,成都医学城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
产业集聚优势凸显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物医药开发区、基地和园区扮演终端职能角色,既是行业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引路者,更是服务者。
因此,园区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园区的综合服务力和竞争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居安思危,谋定而后动。在对园区建设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评估后,成都医学城着重加强宏观统筹和整合,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下功夫。在地方层面,成都医学城充分利用和突出温江区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生物医学产业园区。
在园区层面,医学城应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思路,在选择企业进驻时系统考虑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中,成都医学城从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着手,整合园区各大企业及园区自身优势,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
经过6年的发展,医学城走出了一条主业优势突出、国际化特征明显、产业体系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地发展新路子。在温江区“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成都医学城找准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以自身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医学成果的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机遇。
政府支持企业腾飞
6年来,成都医学城从园区的选址立项到最后一批批企业的入驻,一路走来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温江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成都利尼科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利尼科历经九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力克三大难关最终成就行业巨擘。
纵观全球医用直线加速器市场,国外的几家大型设备生产商对我国采取了全面的技术封锁,使得这些进口设备与技术及其难以攻克,大型医疗设备的市场垄断,也造成国内医院机构巨额的费用负担。
利尼科等国产产品问世前,进口医用电子加速器售价高达三四千万(利尼科等国产产品出现后,费用降低了一半),且每年的维修费比例达到10%,造成了极大的费用负担和后期维修服务麻烦。
利尼科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健在谈到2007年利尼科选址温江的初衷,他表示,成都尤其是温江,完善的医学产业发展氛围促使了他最终选择落户于此。成都作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拥有强大的医药资源、良好的产业环境、巨大的市场需求、国际化的城市规模。
而温江区则是成都医学产业重点规划区域,医学基础雄厚,在这里集聚了海峡两岸科技园、成都医学城、高新西区等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和资源链,形成了生产、加工、研发、流通、配套等一条龙医学产业发展链,是利尼科最为理想选址落户地点。
如今,成都医学产业发展全面向西,这片医学热土的产业发展环境更显优越。温江将围绕“一城两带”产业格局,在“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发展思想下,进一步推动整个区域的医学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