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大过年的,先向各位读者说一声抱歉,上一篇《脂肪-想说爱你不容易(2)》中关于BMI的计算方法有误,正确的公式应当是体重(单位:千克)除以身高(单位:米)的平方,例如某人体重50千克,身高1米7,则BMI值为50/1.72=17.3。特此更正!希望这个错误没有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欢迎我们犀利的读者们继续严格要求我们,我们一起将这个平台做成一个靠谱的科普平台。感谢大家的支持!
肥胖闪亮登场
前一篇文章说了悲催的原始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现代人可就要任性多了。随着农业和食品工业化的发展,吃,对于这个星球上大多数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件需要发愁的事情,而且除了正餐以外,还有各式各样令人垂涎欲滴的零食。稍显遗憾的是,各种现代化过程在带来人类文明极大进步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食品工业化也不能例外。原先对于活命至关重要的脂肪组织居然逐渐成了累赘:肥胖,作为时代的产物悄悄登上了前台,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健康话题。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够肥?有一个很常用很容易计算的指标,叫BMI(Body Mass Index),也就是体重(单位:千克)除以身高(单位:厘米)的平方。对于中国人来说,18.5到23.9范围算正常,超过24就算超重,27以上就正式算肥胖(痴迷于瘦身的女士们,提醒一下,低于18.5也不是好事。过低的BMI往往意味着营养不良,而长期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各种机能正常运作是极其不利的)。有了BMI这个指标,我们就可以很方面地追踪人群肥胖程度随时间的演变。美国的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整理了从1994年到2010年美国各州成年人肥胖比例的数据(注明一下,美国人的肥胖标准是BMI大于30)。从图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美国人在短短十六年间长肥的过程,而且越是生活水平低的南方各州肥胖比例越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拜食品工业化带来的广泛廉价的高热量快餐和零食所赐。中国暂时还缺少CDC这样全面系统的统计数据,不过大致的趋势和美国估计还是一致的。
图一:1994年到2010年美国各州成年人肥胖比例的数据(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网站)
肥了就是病,是病就得治
可能有人要说,肥了就是肥了,怎么着吧?肥人就是任性!遗憾的是,肥胖不仅仅是关系到外形美观行动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显著增加了罹患一系列疾病的风险,比如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种类的癌症(食道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等)。正因为肥胖与其他疾病的密切联系,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在2013年正式将肥胖也定义为了一种疾病。
既然肥胖是病,有病就得治。上面刚说过,过多的热量摄入是导致近年来肥胖比例飙升的原因,那么自然而然,要减肥,首先就得管住嘴,少吃,与此同时,还要多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对于有减肥需求的诸位,有几个数字是很有用的:一千克脂肪储存的热量是9000卡,人一天的基础代谢需求大约是2000卡,跑步5000米消耗350卡,麦当劳薯条一包400卡。正常饮食一天摄入热量也在2000卡上下,和基础代谢持平。所以如果不进行刻意的节食,每天坚持跑5000米,那么减去一千克脂肪需要25天。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因为今天锻炼了一次而“犒劳”一下自己,那么请注意了,小小一包薯条就会让5000米前功尽弃奥!
过度节食非明智之举
跑5000米还是需要一点点小毅力的,有些懒人也许会问,我能不能疯狂节食,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适当的节食肯定会有助于减体重,但是节食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会适得其反了。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正常运作依赖于糖的供应,当从饮食中的糖类摄入不足的时候,人体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了。首当其冲被拆的就是肌肉。肌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饥饿状态下蛋白质会分解为氨基酸并送到肝脏,肝脏就像一座化工厂,可以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并供应大脑使用。问题随之而来:肌肉是人体消耗能量大户,当肌肉被分解之后,人的代谢速率也会相应的降低,所以虽然一方面节食减少了能量供应,同时消耗的速率也降低了,结果就是部分抵消了节食的效果。
肌肉牺牲了自己变成葡萄糖供应大脑,脂肪组织也不能幸免。有趣的是,虽然多余的糖可以轻而易举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但是这其实是一条单行道!换句话说当人缺糖的时候,储存的脂肪无法变回糖。这对肌肉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因为肌肉来者不拒,有糖吃糖,有脂肪吃脂肪,但是爱装逼的大脑则不然,它嫌脂肪是屌丝食品而拒绝吃脂肪,怎么办呢?好在我们有肝脏这个牛逼的器官能够将脂肪转化成一种叫酮体的物质,酮体大脑是可以吃的。于是在极度缺糖的情况下,肝脏会将脂肪源源不断地转化成酮体供大脑消耗。酮体虽然和葡萄糖一样都可以为大脑提供能量,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它是酸性的(葡萄糖是中性的),所以当肝脏将酮体释放入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血液的酸化(菠萝先前写过一篇文章批判所谓“酸性体质”的说法。当酮体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那可真的是“酸性体质”了)。酸化的后果就是倦怠,无力甚至休克。减肥减到这个份上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
所以这么看起来,最健康的方式还是适量的节食配合充足的运动。这样人既可以通过饮食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比如糖类,还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会陷入大量分解肌肉和脂肪产生酮体的窘境,另一方面运动中的肌肉也饥渴地燃烧着脂肪。听上去很不错吧?是的,只要你有毅力,能坚持,那么这就是最佳的选项。
接下的文章我们将会继续讨论各种减肥方式,敬请关注。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本文
本文作者曾行博士,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士,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现在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文文字均为作者原创,来源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微信公众号,任何其他媒体(包括线上线下平台和公众号等)申请转载,需联系“健康不是闹着玩儿”,联系邮箱:hi@jiankangkp.com
关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一群名校毕业的生物医学博士,曾经的学霸,为明白的看官写原创、靠谱的健康知识。
有问题,想加入我们,请联系:hi@jiankangkp.com
关注原创健康科普:长按二维码,或者请加 “jiankangkp”或者“健康不是闹着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