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共病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2015-03-08 06:00 · 李华芸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专家,历时16年开展的“抑郁症的共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多项新成果,不仅增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于抑郁症共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识别度,而且改善了疗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袁勇贵教授,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专家,历时16年开展的“抑郁症的共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多项新成果,不仅增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于抑郁症共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识别度,而且改善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优化了医疗资源使用。该成果不久前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该项研究先后获得了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资助。

据袁勇贵教授介绍,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快感缺失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疾病,临床上抑郁症常常与其他精神疾病如焦虑障碍及认知障碍等和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等躯体疾病共病,共病率高达50%以上。抑郁症共病不仅增加了临床表象的复杂性,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还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疾病预后,带来更为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

研究课题组以抑郁症共病为核心,以抑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为起点,逐渐扩展到与临床常见躯体疾病共病,拓展了共病研究的对象,增强了研究成果的普适性,紧扣临床诊断、治疗和机制研究三个层次,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首次提出抑郁症共病诊断思维,建立相关理论体系;率先开展抑郁与精神障碍的共病,如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共病以及抑郁症与躯体疾病的共病的临床诊治研究。在临床研究的积累和启发下,深入研究了抑郁症共病的发病机制,从临床现象学、神经心理学、生化学、遗传学、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等多个角度阐释了抑郁症及其共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生物学机制。首次提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同时存在单胺类递质功能异常和多种神经递质互相关系异常,生长抑素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变化与抑郁症核心症状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并影响抑郁症患者生物节律紊乱。首次发现额-顶-枕神经环路异常是老年抑郁症的神经影像特征,并可能使其发展为老年性痴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袁勇贵教授等研究人员还结合对共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率先提出抑郁症及其共病的规范化诊疗策略,开发出疗效预测的相关指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20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推广应用了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