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用于美容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美容产品的美化效果与营养、药用效果有关,从蔬菜、水果中获得的维生素(A、C和E)可以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自由基的破坏;另一方面,天然产品中的成分具有诸多治疗功效,例如防晒、抗衰老、保湿、抗氧化、抗炎和抗菌、头发修复或刺激生长。
在最近几年,通过天然物质制作的化妆品,以及内在食用保健食品,让自己变得更美的人越来越多。在坦桑尼亚,传统的美容产品越来越受到进口合成产品和草药化妆品的冲击,而该国的美容产品缺乏信息记录,尤其是农村地区,坦桑尼亚学者希望对此进行记录,保护当地人关于产品生产的知识,为了未来研发出更为人所接受的配方和包装做准备。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2014年12月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化妆品、皮肤病及应用期刊)上。
研究者分别记录了Kagera地区六个村庄的天然美容产品,信息的提供者是为参加婚礼的年轻女孩装扮的专业人士。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问卷调查,用斯瓦西里语和哈亚语进行采访收集数据。
在对23种化妆品进行的植物化学分析中,分别对单宁、缩合单宁(Phlobatannins)、皂苷、黄酮、甾体/类固醇激素、三萜、甾醇、精油、酚类和生物碱进行了分析。图1为产品比例图,图2为产品的应用部位。
从采访结果来看,适用于皮肤和头发的产品比例分别为57%和22%,说明人们对皮肤肤质、头发特别关注。提供信息的专业人士意识到除了外用化妆品之外,通过吃某些食物(养分美容,nutracosmetics)也可达到美容效果,如香蕉茎秆和果实。
植物来源的美容产品
鸡母珠:将种子串成一串,制成项链来佩戴,改善人的长相。当地人很珍视这么一串鸡母珠,无论大人小孩都戴。
番木瓜乳液:从木瓜树上未成熟的种子、叶子或茎处获取的乳液,含有蛋白水解酶,如木瓜酵素,可以软化和溶解皮肤中的死皮层,为健康的皮肤提供营养。木瓜蛋白酶常用于牙膏、洗发精和除皱美容术。
柠檬:果汁含有柠檬酸和丰富维生素C,对各类皮肤益处多多。柠檬酸可以去角质,是治疗痤疮和粉刺重要的一步。柠檬汁作为抗衰老的补救措施,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去皱和去黑头,也是天然的肌肤美白剂,可以减少痘痘的红肿,加快愈合过程,改善肤质。缺点则是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蓝桉油:由于其抗菌、抗真菌特性,桉叶油可以保持头皮健康,防止微生物生长和拜托头皮屑,促进毛发生长,增强头发强度和弹性,改善血液循环,帮助减少毛囊内油脂和细菌的生长,增加神经酰胺,改善干枯暗淡的头发发质。
鳄梨(牛油果):鳄梨油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D、E和B6、镁、铜、铁、氨基酸和叶酸,所有这些都是头发生长必要的营养。其中含有的卵磷脂赋予了良好的渗透特质,具有天然防晒性能,可以保护头发和头皮免受UVA、UVB等有害光线的伤害,也可有效避免头皮屑。
玉米:玉米丝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钾、镁、钠盐)及生物化学分析的几乎所有成分,是化妆品中散粉的成分之一。嫩肤与黄酮和单宁的抗氧化活动有关。
动物来源的美容产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蛋黄:将其作为天然的护发素,或与鳄梨油混合使用,可以润发、固发。蛋黄中包含了必要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A、E和D,含有丰富的硫、脂肪硫和维生素B12,可以帮助头发生长的更快,发色更健康。
蜂蜜:其药用和化妆品中的功效广为熟知。当涂抹在床上或烧伤处,高糖含量可以避免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因此,常被建议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细菌、真菌感染。
蜗牛分泌物:分泌物富含高蛋白和低分子重量透明质酸和抗氧化剂。一方面,可以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形成;另一方面修复受损皮肤,最小化自由基作用,防止皮肤过早老化。
莫若虫:泡沫含有抗驱蚊剂的化学成分,运用在化妆品中,形成塑料状的生物降解物质,拥有洁肤产品具备的皮肤油脂吸收功能,护肤霜、防晒霜等的皮肤保湿功效。
其他来源的美容产品
红粘土:是一种物质,拥有轻微粗糙颗粒质感,可以帮助去角质,同时粘土内的营养紧实、滋养皮肤,得以赶走污垢、油脂和毒素,深层次洁净、软化皮肤。红粘土特别富含铁氧化物,具有吸水特性,特别适合油性皮肤。它紧实、刺激并清洁皮肤毛孔,保证皮肤(呼吸)通畅,免受丘疹之苦。
不寻常的产品:其中包括干细胞和自行车胎内胎。后者由于含有氧化汞,大多数国家出于健康的考量已经禁止。
在坦桑尼亚这次13种植物产品、4种动物产品、矿物产品和有机产品中,皮肤护理产品提到的最多,其次是头发护理产品。上述其中一些产品已作为养分放入美容产品中,如蓝桉油、蜂蜜、牛油果、木瓜乳汁、蛋黄、柠檬油和玉米。多数被放入身体乳霜、护肤液和洗发水。这些研究中的传统美容产品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保安全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应教育人们避免使用有害健康的产品。学者认为干细胞和自行车内胎不值得推广。
原文链接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2246
备注:本文由刘静竹编译,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