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港亚洲:生命科学的交流中心

2014-12-03 15:06 · 顾露露

冷泉港亚洲在学术界和业界盛名已久,它是由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先生亲自推动,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境外设立的唯一海外分支机构,旨在促进生命科学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

冷泉港亚洲会议的“RNA Biology”于2014年11月10日至14日,在中国苏州独墅湖会议酒店顺利召开。生物探索记者有幸到会议现场观摩学习。本次会议组织委员会由四位全球著名科学家组成,分别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Fatima Gebauer,京都大学萩原正敏(Masatoshi Hagiwara),冷泉港实验室Adrian Krainer,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戚益军。

此次主讲嘉宾是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Reinhard Luehrmann,另有20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全部参会人数达到近300位。大会就RNA Biology领域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冷泉港亚洲在学术界和业界盛名已久,它是由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先生亲自推动,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境外设立的唯一海外分支机构,旨在促进生命科学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


不久前诺贝尔奖得主公布,得知2014年的诺贝尔奖同生命科学相关的6位诺奖得主其中有4位都分别参加过苏州冷泉港的会议,生物探索记者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平台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学术界顶级科学家来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

随后,记者有幸采访到冷泉港亚洲CEO季茂业博士,并得到了一组数据:自冷泉港亚洲会议2010年成立以来,已经12名诺贝尔奖得主来苏州分享科研成果,这其中有7位科学家先后到访苏州冷泉港亚洲会议,之后他们分别获得诺贝尔奖。


诺奖得主未获奖前就来过冷泉港亚洲做过学术报告,也正是因为冷泉港亚洲的前瞻性和权威性,才吸引了这些顶级科学家前来分享学术成果。而在此次RNA Biology会上,生物探索记者也巧遇曾在冷泉港亚洲开幕的时候,就以校友的身份参加过开幕仪式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戚益军教授,也是本次会议的组织委员会成员之一。 “这次RNA Biology会议邀请了很多RNA研究领域内我觉得做的非常好的科研人员,学术水平非常高。”


戚益军教授曾在美国实验室攻读博士后,他评价到,“冷泉港亚洲会议展现科学的水平,邀请的嘉宾,都和冷泉港实验室保持高度一致。而且最重要的,这样高水平的会议是在中国举办,这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冷泉港亚洲把美国、欧洲的学术搬到中国,对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事,因为他们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冷泉港亚洲这个平台接触了世界前沿科学,冷泉港亚洲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


德国国家分子医学中心研究员陈炜先生也特地带着学生从德国赶来,参加此次RNA Biology会议。“很早前就听说冷泉港亚洲,这次会议主题和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非常匹配,所以专程赶来苏州,并且也带学生一同过来。冷泉港亚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很集中地和国内这一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建立联系。”

冷泉港亚洲不仅让国内的科研人员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而且也让国外的科学家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我们国内的学术发展。丹麦奥尔胡斯大学Jorgen Kjems教授说,“参加了冷泉港亚洲的会议,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很多正在进行的RNA Biology研究,这是参加美国、欧洲的学术会议所了解不到的,这点很重要。这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寻找和中国的合作。”


冷泉港亚洲位于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独墅湖畔,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化界限,在亚太地区创造全新国际学术会议系列平台(Scientific Conference Programs)以及推动中国及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目前在亚太地区,苏州冷泉港的学术会议无论在高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Haruhiko Siomi教授是第一次来中国,他坦言,“在亚洲很少有这样美丽的地方能让各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在一起,分享和交流学术成果。”他很感谢冷泉港亚洲能够邀请他来,这样的交流平台对于亚洲特别重要。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研究员Olga Anczukow-Camarda也很喜欢苏州这个美丽的城市,也很庆幸这次能来苏州, “我觉得这非常好,因为冷泉港亚洲的会议非常著名,为实验室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冷泉港亚洲得到如此高的口碑,季博士笑着说,“我们关注的是象牙塔中最顶端的,各个实验室做的最热门和有前景的课题。冷泉港在苏州运营,做的事就是把国际上最好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直接投射到苏州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