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驯化与其他家养动物不同。与其物种被驯化主要从事劳作或是人类专门获取肉食,而猫则仅仅供人类娱乐。当然它们也可以帮人类捉老鼠,但它这并不是为了感谢人类。尽管猫同其他驯化动物有这些差别,但是科学家认为,猫和其他家养动物从祖先那里遗传了不害怕人类的基因突变。
日前,一项新研究确定了一些区分家猫与他们野生祖先之间区别的基因。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当然研究者研究家猫也是为了弄清楚家猫与人类之间相互传播疾病的机制,目前已知人类和家猫约有250种共患疾病。
家猫尽管与现代野猫最为接近,但是二者之间不尽相同。野猫的大脑略大,但是二者骨骼方面几乎相同。当然家猫与野猫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他们的个性上,而且这种区别逐渐在它们的基因中显现出来。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Theodosius Dobzhansky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 (Theodosius DobzhanskyCenter for Genome Bioinformatics)首席科学官、也是本文的第一作者Stephen O’Brien说。
猫的驯化大约在10000年前,那时候人类开始了农耕时代,粮食的富足,从而也使得人类浪费的粮食渐多,这些食物吸引了拾荒者,诸如野猫等动物,对人类亲近的野猫逐渐在这种有利“寄生”环境中获得优势,于是它们的基因逐渐得到加强,从而变得更加不惧怕人类。而人类同样对这些身体娇小,对人类并不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产生了好感,因为它们总是在人类遗弃的骨头堆中寻找残羹冷炙,甚至有时候会来到人类身边友好地蹭一蹭。
通过比较野猫与家猫,研究发现家猫的基因组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它们的行为没有野猫那么有攻击性,同时能够对人类的奖赏刺激形成记忆,有利于它们的驯化,它们还有控制自己的恐惧的能力。这群最早被驯化的家猫在同一种群内繁殖,从而加强了这些基因的表达。
此外,家猫还表现出了可能解释猫科动物生物特性的某些方面的遗传变异,如软耳朵、卷曲的尾巴以及白色的斑点等。事实上,家猫同人类非常相近,它们有与人类共患的疾病,从糖尿病到HIV/AIDS,只是它们拥有更好的免疫系统对付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