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转基因: 盲目反对不可取

2013-09-22 05:00 · angus

大多数人对“转基因”有着深深地焦虑和恐慌。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安全与否尚无定论,过于稀缺的权威信息也加深了公众的顾虑和担忧。但客观上,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应当区别对待。单就技术而言,转基因和其它的生物技术一样旨在造福人类;而转基因食品,则应当谨慎对待,但不必过度恐慌。


近日,面对转基因食品的激烈争论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千呼万唤,农业部终于做出回应,公布了我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产品。获得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但是,只有棉花、番木瓜被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此外,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产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回头想想社会公众对各色农业食品的“转基因焦虑”的产生与蔓延耐人深思。作为一个公共话题,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到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无不时有涉及,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范围之广、舆论关注度之高,实属罕见。究其原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固然是重要因素,而过于稀缺的官方信息和权威发布,无疑又加深了公众的顾虑和担忧。

转基因的潜在风险

公众质疑转基因食品,源于大家更愿意相信转基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潜在危险。如何确定转基因食物的潜在风险?这是大家常问的问题。其实人们对转基因的担心不为过,诚如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所言,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两大潜在的风险:其一是对人类的健康风险,其二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威胁。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转基因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有没有毒性,二是会不会带来过敏问题。

首先,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基因作物所转基因可被测出。因此,有毒性的转基因食品是会被检测到的。此外,姜韬表示“现在所有的转基因都是透明的,除非谁要干坏事,把有毒的转基因食品卖到其他国家。”2012年,法国学者塞拉利尼“转基因玉米致小鼠患癌”的实验引起轰动,被反转基因人士频频引用。然而,这一实验在科学圈并不被认可,塞拉利尼本人后来也承认该实验存在问题。小鼠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拿两岁的小鼠做实验本身就不够严谨。

再谈过敏的问题,在1996年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就有严格规范,规定只要证明转基因作物有过敏性,需立即进行标记,并停止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只有没有过敏现象才可以进一步注册和批准进入市场。

另外,最让人们担心的是“转基因效应”会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姜韬解释说其实转基因作物不存在这个问题,转基因产物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没有滞后性。人类摄取蛋白质之后要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一系列蛋白酶的消化。而转基因作物须满足一个充分条件:只要不能在几分钟内被胃蛋白酶降解,就不被批准。

至于基因逃逸和基因漂移造成生态灾难的问题,姜韬说,基因的横向转移难以逾越,何况所转的抗性基因本是自然界原有的。实验室转Bt基因的植物曾被认为造成了迁徙性帝王蝶的大量死亡,这引起美国人的强烈关注。然而,美国NIH成立的专家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和传统玉米农田周围的帝王蝶死亡情况没有任何显著的区别。这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基因还没有造成横向传播和生态灾害。

谨慎开放对待转基因

因为人们对后天“改造食品”的排斥,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的“纯天然食品”,任何食品,只要打上纯天然的标签,必然销售得火爆。但是真的有那么多的“纯天然”吗?要知道,纯天然食品并不一定就是绿色食品,这两种食品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选择任何食品首先要关注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保证食用安全,“纯天然”也就失去意义。绿色食品是膳食安全的保证,纯天然食品不一定能保证膳食安全,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纯天然食品并不具备天然的优势,这是一个方面。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天然果实有自我保护,比如说有毒性或者有刺,这些天然的食物我们根本没办法吃,‘纯天然’的土豆只有4公分左右,含有大量茄碱;野山药含有比较高的植物雌激素,会导致动物无法孕育后代;扁豆是人类没有完全驯化的食物,食用不熟的扁豆会中毒;莴苣含有大量VC水解酶;芹菜、菠菜、大豆都有过高的草酸……即便是水稻也有防御手段,它们的芒刺防止动物摄食,同时硅质的稻壳会造成昆虫胃部内出血而死掉。事实上,随着人类的进化,早就已经脱离了纯天然。我们吃的作物,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天然,人类食用的食物全部是驯化的,比如作物的杂交育种、家畜的驯养繁殖,都是一个驯化的过程,而传统育种中的常规杂交,又何尝不能视作是“基因转移”?

因此,转基因不可一概而论,即使目前无法证实它是无害的,但也没有任何科学合理的证据能够表明它是一定有害的。事实上盲目地反对所有的转基因技术是不可取的。转基因技术是双刃剑,其实技术是中性的,需要科学的使用,严格的管理,使造福于人类的积极方面不断完善。运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各类科学研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至于转基因食品,个人认为应该抱有谨慎的态度,但也不必过于恐慌。

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

为什么要做转基因动植物?

首先,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的定向改造,就是根据需要进行对动植物基因组的改造,而非杂交育种的分子无序的大规模横向转移。常规育种的目的是引入抗逆、抗虫、抗真菌、改善营养或口感等性状,而在此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杂交工作,设定复杂的杂交组合,经过广种薄收,多代筛选(通常需要几十年时间),方能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我们对基因组研究透彻的前提下,通过重组DNA的技术,把人们关心的基因安排到合适的地方去。这样一来单从育种的角度来看,育种年限缩短,育种成效更高。

其次,运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科研,充分了解基因的功能和表达特征是非常必要的。举个例子来说,例如科学家推测某个基因具有抗虫的功效,那么想要证明这个基因确实有此功能,单靠常规育种方法是很难实现的,相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这个基因转化到对抗虫应功能缺失的突变体植株上,倘若抗虫功能又恢复了,那么就很容易证明这个基因的效用,以指导后续的育种工作。即使我们不用转基因技术生产食品,了解基因的功能对于常规育种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对遗传改变充满了恐惧,这没必要。”姜韬说,“基因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遗传改变是很正常的。”姜韬反复强调,生物技术是以转基因为上游的现代生物工程高端实践,转基因作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现代生物学上有许多转基因技术待攻克的难题,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转基因产业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国血清白蛋白面临很大的缺口,大量依赖进口。美国有没有这个问题?美国用转基因奶牛生产血清白蛋白,年产200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姜韬反问道。

想要消除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过度恐慌,首先应该全面公布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包括哪些作物、产品是转基因,转了什么基因,原因是什么,原理何在,安全性有无保证等。其次,让公众有自由的选择权,也就是要在产品上标明转基因,让公众自由地决定是否把这样的食品买回家,让全家人放心地享用。公开透明是谣言和小道消息最好的“粉碎机”。在围绕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尚未尘埃落定的背景下,要化解普遍存在的“转基因焦虑症”,及时权威的信息披露是最好的选择。反之,当信息闭塞,人们要作判断又无所凭依的时候,盲从轻信便不可避免。长时间以来,国内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状况如何,有关部门一直语焉不详,相关信息也付之阙如。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每有风吹草动,公众便“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看似可笑,也是自我保护的无奈之举。

而作为个人,也应当反省自己关于转基因的知识储备不够、科学素养匮乏。像某位“反转”女斗士所谓 “传统农业就等于非转基因”的说法实属以偏概全,完全掺杂个人感情色彩。利用微博大V的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蛊惑大众,反对一切形式的转基因,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现代生物前沿技术的转基因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目的是要造福人类,这一点无可厚非。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转基因食品真的在多个方面优于传统食品,也不能强制推广,应当让公众心甘情愿地选择。在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消费上,不能对观望和不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公众扣上“反转”的帽子,这样的帽子就像“反科学”甚至“反革命”的帽子一样,让公众既不舒服,也非常反感。

关键词: 转基因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