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海南省发现了两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近期香港出现猩红热疫情;前段时间德国暴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朋友,您可知道,感染性疾病有“地域性”特色?如果您出差、旅游归来,几天后生病了,发烧了,千万别以为就是“感冒”了。如果误诊,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哦!就诊时,请说出您到过什么地方,这有助于医生确诊,或选择治疗方案。
猩红热病菌变异了
一样的猩红热病,在两地,却有两样的“风景”。
香港:6月28日香港媒体报道:向来温和的猩红热,今年突然肆虐香港。香港过去的3日,新增71例猩红热感染个案,令今年累积个案增至637例。更出现两例死亡个案。疫情为近10年来最严重,可能要延续整个夏天。
上海:6月29日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市5月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771例,超过去年全年总数,但没有重症或死亡病例。从6月中旬开始,猩红热病例数量已在逐渐下降。到目前为止,医院里收治的猩红热病人病情都不严重,及时吃些药物就能控制。
为何一样的病,会有两样的情况?
原因在于感染性疾病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即自然、气候等条件不同,同一种病原体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也不相同。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有差异,对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传播、流行等也会产生影响。
向来温和的猩红热,为什么今年在香港如此发威?
香港大学分析细菌的基因图谱后,发现出现了基因“洗牌”现象:M12型甲类链球菌有3%的基因排序已经改变。
由于基因重组,变种病菌黏附、入侵呼吸系统的能力加大,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又难以辨别,未能形成足够的“抵抗力”,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入血,造成中毒血症,或败血性猩红热,导致病亡率上升。
两例死亡病例,都出现了“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其“血液化验样本含革兰氏阳性细菌,表明有败血症”。
■提醒:由于感染性疾病有“地域性”特色,若您外出归来,发现感染上疾病了,就诊时,请告知医生您出差或旅游的目的地。
错把猩红热当成了感冒
个案:香港那位病死的5岁男童,有两名7岁、13岁的哥哥,他们先后出现咳嗽、发烧等流感症状,但都很快痊愈。男童6月15日起开始发烧,曾向私人医生求诊。6月19日起,开始反应呆滞,方到大医院求诊。当时身体已出现猩红热症状(如“鸡皮样”红疹),之后情况逐步转差,血压下降,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6月21日凌晨不治而亡。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尽管两三天后,皮肤会起“泥沙样”的红诊,但初起症状,如发烧、喉咙痛等,与普通感冒很相似。
为什么猩红热的初起症状和感冒相似?
因为链球菌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诸如发烧、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感冒症状。其中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红疹毒素(也叫猩红热毒素),可导致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发热,并使皮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大人感染上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只是感冒而已,而3~8岁的儿童感染后,就很可能会发展为猩红热。但是,因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猩红热却相对较少见,孩子不舒服了,总会想到可能是感冒了,而不会往其他“怪病”上想,因此,临床发现,像这位病死儿童一样,将猩红热误诊为感冒的很多。
猩红热最重要的感染源,是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非猩红热患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或其他呼吸道有链球菌感染但未发病的带菌者等。临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家里爸爸、妈妈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使宝宝感染上了猩红热。
■提醒:(1)大人出差、旅游归来,特别是从疫区归来,请不要立刻和孩子亲密接触。
(2)如果您是从香港归来,家中宝宝又不幸患上了猩红热,请一定要和医生说明。原来猩红热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十分敏感,病毒变异后产生了抗青霉素、红霉素的能力,若再用此药,而无治疗效果,很可能会贻误病情!
中德大肠杆菌差异大
以往的经验是,到不发达的国家出差或旅游,有10%~60%的旅客会出现腹泻,一般都是由具肠毒性的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旅游者一般都会带些止泻药,而到发达国家,因其卫生条件较好,让人比较放心,但这种观念现在要变变了。
因为前段时间,首先在德国出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迅速蔓延至欧洲多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7月4日,疫情已扩散至德国、奥地利、丹麦、法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造成4000多人感染,数十人死亡。截至6月27日,单德国的死亡患者就有47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因典型病例的粪便为鲜血色,因而得名。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与死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株为O157H7。该病自1982年于美国首次发现以来,一直为新发传染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种之一。在我国同样也有发生。
长期以来,德国报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国家的差异很大。如,中、美、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多有H7鞭毛,而德国菌株却没有H7鞭毛。
这提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
目前科学界猜测,本次暴发的菌株,是一种典型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通过噬菌体获得一种产志贺毒素编码基因而产生的变种。
病菌的致病性,在于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有致病性的酶。代谢产物的不同,引起的病症不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代谢物——红疹毒素,可以让孩子出现猩红热皮疹。
本次疫情中,大肠杆菌变种,让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的症状也有区别:成人多出现“出血性腹泻伴腹部痉挛”;而儿童患者则经常出现“呕吐”。
■提醒:现在您和您的家人若到上述16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时,不要仅关注“腹部绞痛或急性腹泻”等传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成人或儿童的“特异症状”时,请别犹豫,赶快就诊!
旅游患上登革热
动物是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受地理与气候的影响,所以,虫媒病毒所致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就是说,虫媒传染病通常会在某一地区存在或高发。
个案:刘先生前往马尔代夫旅游,中途在马来西亚转机时,突发高烧,于次日回国挂水治疗。后因高烧不退,转到大医院,确诊为登革热,并确定是在马尔代夫感染的。
个案:王先生前段时间被公司派遣到柬埔寨出差,回来后高烧不退,经确诊在柬埔寨感染上了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蚊子)等特殊的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气候原因,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中南美洲地区,以及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为流行高发地区。
引起登革热的是登革热病毒。病毒太小了,小到还没达到细胞的结构,因此只能寄生到别的动物的细胞里,才能繁殖后代。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
所以,您很可能是回来好几天后才发病。而且,登革热的初起症状,也跟感冒有些相似,先是出现畏寒,随后体温迅速升高等,临床误以为是感冒的也很多。
还有一种虫媒病毒所致的疾病,叫“莱姆病”,去年河南等地出现由于蜱虫叮咬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的,就是这种病。
“莱姆病”多见于林木茂密的地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则较为少见。到高发区旅游,一定要当心。
■提醒:(1)伊蚊喜欢白天咬人,所以,在登革热的高发区,即使是在白天,在草木茂盛的地方及水塘边,也应尽量穿长袖长裤,或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蚊水,尽量不要在户外露营。
(2)随着跨国、跨地区经商、旅游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已让地域性疾病“全球化”了,因此凡是外出归来,不舒服了,都应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