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过,大家都开始早早地安排春节长假,很多人选择了出国旅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主任郭辉提醒出游者,在忙着报团、办护照签证时,别忘了先接种疫苗。郭主任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兴起没几年,大家看景的心情迫切,但还缺乏健康这根弦。”
出境旅游别忽视健康风险
据了解,到2004年底,中国公民能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已达好几十个。从前几年火热的新马泰,到现在的澳洲、非洲、欧洲、美洲,中国人能去的国家越来越多。
郭辉主任说,跨洲或跨南北半球旅游的地理位置变化大、气候变化大,各地卫生状况差异大,疾病流行情况不同,因此旅游者面临的健康风险也大。
记者在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采访时看到,楼道里和会议室里都挂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地传染病分布图。上面标出的疾病有黄热病、艾滋病、霍乱、登革热、甲肝、狂犬病、疟疾、结核病等。
“老外喜欢到世界各地旅游,他们在确定目的地后,首先要看这个地方的卫生及传染病情况,然后咨询医生,打相关疫苗,带相关药物,而中国旅游者还缺乏这种意识。”郭辉说。
很多人认为,要长期在国外居留才需要打疫苗,短期出国旅游、出差,没必要打疫苗。“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郭主任给记者讲了一个惨痛的事例。1988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张秋生教授到埃及开世界地质大会。会后,他到非洲大裂谷考察,被蚊虫叮咬,后来出现发热症状,在埃及私人诊所当感冒治过,后来死在回国的飞机上。最后诊断为恶性疟疾。其实在出国前,领导提醒过张秋生打黄热病疫苗,吃抗疟药,他因为工作忙没顾上,结果染病去世。“一个著名的地质学家就这样去世了,太可惜了”。
郭辉说,这一两年,出境游的人不断增多,不断有旅客感染疾病的报告。2003年成都一位姓钟的旅客去澳大利亚旅游,不幸感染肝病去世。
世界卫生组织旅游健康协作中心处长斯特芬教授日前在受访时指出:“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因没做好预防而感染疾病的人数将持续攀升。”最近《旅游医药期刊》发表报告称,研究人员在全球14个国际机场进行了两年的调查,发现亚洲旅客在出国前不注重采取保护健康的措施。至少有91%的亚洲旅客出游前没有接受过甲肝的免疫注射,只有3%的旅客随身携带防疟药物。
出国前要向医生咨询,接种疫苗,准备药物
中国人出国旅游,走马观花,去的国家多、看的景点多,马不停蹄,人非常疲劳,再加上时差、温差、睡眠不足以及饮食不习惯或不卫生等原因,容易出现腹泻、感冒、意外伤害等问题。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游客还容易犯病。
郭主任说,无论做短暂旅游或是长期逗留,人们都应该在出发前4到6周,向旅游保健专家了解所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身体状况不佳的,有必要先做个体检,依照医嘱来决定是否外出旅行。
世卫每周都公布各地的疫情,医生会根据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疾病流行情况,推荐出境者接种两三种不同的疫苗。由于疫苗或预防药物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产生抗体,所以预防疫苗起码要在出境前两周接种。预防疟疾的药丸可以在出国前几天开始服用。
此外,旅游者还要带必备药物。有既往病史的人要带足自己的药。其他必备药品还有肠胃药、抗生素以及外伤用药等。到非洲等地旅游,抗疟药一定要带上,“如果被蚊子咬了,出现发热症状,赶紧吃,这可是救命的。”郭辉说。
带好国际通行的黄皮书
国家对出入境预防接种是有相关规定的。郭辉介绍说,为了自身健康,我们强烈建议出境人员接种以下几种疫苗:一是世卫要求国际旅行者接种的疫苗。如黄热病疫苗、霍乱疫苗等。二是对方国家要求入境者接种的疫苗。像美国的一些州要求入境者接种麻风腮(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俄罗斯要求接种白喉疫苗,有的国家则要求必须带抗疟药等。
对中国公民爱去的几个国家和地区,郭辉提出建议:去南亚、东南亚等卫生条件不太好的地区,有必要口服霍乱疫苗、接种甲肝、伤寒疫苗等,还要带抗疟药物。去澳洲、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要接种麻疹疫苗。去非洲要接种黄热病疫苗、登革热疫苗,必备抗疟药。目前正是流感流行季节,世卫推荐所有旅行者接种流感疫苗。
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承担着出境人员的预防接种工作。接种了疫苗的旅客会拿到国际通用的《国际预防接种证书》(即Yellow Book“黄皮书”)。“别小看了这个黄皮书,有时它就是另外一本护照。”郭辉说,有时没有黄皮书,使馆会拒发签证,有时是到了目的国了,但在入境时要抽查黄皮书,没有的话可能不让入境,这时就麻烦了。另外出国前最好做一次体检,办理一本《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郭辉说,一年夏天,北京某局组团去欧洲几国考察,团长没有接种疫苗,没有健康证,被某国卫生当局拒绝入境。最后团员们放行了,团长被扣了。郭辉说,“有了黄皮书和健康证,一方面可以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同时也能使旅行方便,少出麻烦。”
“让大家打疫苗,不是说出境游危险,只是要提醒出游者,出境前非常有必要做好健康准备。高高兴兴地去,安安全全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