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2016-10-13 06:00 · angus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邵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使用韩春雨发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对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觉得CRISPR/Cas9已经不错了,没有非要使用该新技术的理由,尤其是当它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时候,我们选择等待更多人来验证。”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关键词: 饶毅 基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