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攻克白血病一直是我的梦想

2012-06-21 09:10 · wind

陈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血液学,分子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人类白血病和基因的研究工作。2007年任国家卫生部部长。近期陈竺院士与其导师王振义院士获得了来自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 Albert Szent-Györgi奖(2.5万美元),以表彰他们在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方面的研究贡献。

陈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血液学,分子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人类白血病和基因的研究工作。2007年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3月6日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两位科学家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这种联合疗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疗法。

“圣捷尔吉奖奖励的是癌症研究方面的突破,这种突破是使新的癌症疗法成为可能的突破;是给千百万人带来癌症可以治愈的希望的突破,”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富兰克林·萧伯瑞在颁奖仪式上说,“两位科学家取得的正是这样的突破。”

陈竺表示,癌症预防、控制和治疗是一个充满挑战、急需研究前沿取得突破的领域,攻克白血病一直是他的梦想,获奖是团队合作以及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白血病俗称“血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则是最凶险、病程发展最迅速的“血癌”之一。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瑞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王振义首次成功将全反式维甲酸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存率明显提高。随后,王振义的学生陈竺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验证了作为传统中药的砒霜确实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效。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两位科学家就对联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治疗白血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效果显着。

在07年成为国家卫生部部长之前,陈竺院士就见证了他的家乡医学方面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知青,陈竺院士下放到农村,成为了赤脚医生,在那里,他看到了农村地区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一位研究人员,陈竺院士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ATRT和三氧化二砷(砒霜)——一种已应用两千年的传统中医药——对治疗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作用机理。

在这一会谈中,陈竺院士首先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例子谈及了癌症研究。他表示,在APL临床治疗成功后,他们对这种治疗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诱导分化疗法产生了兴趣。三氧化二砷能对维甲酸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起作用,说明它们作用的分子机制不同。通过多年的研究,他们认识到如果说要进行靶向治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协调定位靶向治疗的例子。

回顾历史,有许多方法用于治疗癌症,杀死性的化疗,细胞毒性方法——这些仍然是有效的方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靶向治疗也十分重要,比如分化疗法,这种方法靶向白血病干细胞,靶向白血病发生网络中的焦点。

关于如何能找到靶标的问题,陈竺院士说,癌症基因组能用于识别更多靶标,因此结合化学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未来就能找到更多有效药物,或者治疗新方法。

而且APL的故事告诉我们,实际上生物标记的使用对于在合适患者身上使用正确药物十分重要,因为维甲酸和砷在APL这种疾病上效果良好,但是其它类型的白血病却不适用。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癌症研究中心已经将这些突变的测序列入常规实验,未来我们就能尽可能的利用有效的分子标记,指导癌症诊断和治疗。

除此之外,陈竺院士还谈及了药品选择生产,以及干细胞疗法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干细胞疗法,陈竺院士表示他认为干细胞疗法还处于婴儿期,最近国内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重审所有此类未获得批准医院的临床试验,责令停止。

陈竺研究组今年曾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文章,利用冬凌草甲素(Oridonin)靶向治疗伴有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获得了重要进展。

冬凌草甲素是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种贝壳杉烯二萜类天然有机化合物。这项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可以选择性地杀伤t(8;21)白血病细胞。机制研究表明冬凌草甲素上调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从而导致caspase-3活化;并且可以与该类白血病特异的致癌蛋白AML1-ETO结合,使产生截短的 AML1-ETO,后者扮演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