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风向标”:2016年拉斯克奖揭晓!

2016-09-14 09:05 · 李华芸

9月13日,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拉斯克奖结果公布。在细胞对氧气感应机制研究、丙肝病毒机理和药物研发、DNA复制研究及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七位科学家荣获了本届拉斯克奖的三大奖项。


9月13日,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拉斯克奖结果公布。在细胞对氧气感应机制研究、丙肝病毒机理和药物研发、DNA复制研究及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七位科学家荣获了本届拉斯克奖的三大奖项。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最高荣誉之一,许多得主都曾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曾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pathway by which cells from humans and most animals sense and adapt to changes in oxygen availability – a process essential for survival.”


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为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Peter J. Ratcliffe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们对人体和大多数动物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发现

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今天依赖氧气生存的这些生命形式的成功秘诀,然而就生命对氧气条件的反应来说,仍知之甚少。这三位学者描述了核心的分子事件,解释了几乎所有多细胞动物进行生理调节的方法,从而应对那些生命必须的基本元素在环境中的改变,同时揭示出一种独特的信令机制。


当我们在高海拔地区活动时,身体也会随之“换挡”。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开始生长出新的血管,制造新的红细胞。这几位科学家们想做的正是找出这种身体反应背后的基因表达,为什么在氧气含量低的时候,肾脏细胞中的某种基因会“打开”。Semenza所发现的开关是一种很普通的蛋白质,叫做缺氧诱导因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其功能则远不止开关那么简单。

事实上,HIF是保持生命存活的重要部分,就像器官一样。它存在于几乎所有动物体内,控制着对氧气的反应,同时调节细胞的其他功能。研究发现,HIF在众多癌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这样说,HIF就像是交响乐团的指挥,乐团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基因。有些基因负责掌控在缺氧环境下如何生存,有些基因则负责控制细胞的分裂活动或者是否应该侵入周边组织。如果缺乏正常工作的希佩尔-林道基因,乐团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

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For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to study the replication of the virus that causes hepatitis C and for use of this system to revolutionize the treatment of this chronic, often lethal disease.”


2016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为海德堡大学的Ralf F. W. Bartenschlager,洛克菲勒大学的Charles M. Rice以及Arbutus生物制药公司的Michael J. Sofia,以表彰他们开发了研究系统,分析丙肝病毒的复制机理,并利用该系统对治疗这种致命性慢性疾病的方法进行革新。

在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中,Bartenschlager和Rice与丙肝病毒周旋,使其在人造宿主细胞中繁殖。可以说,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突破。Sofia也拥有这样的想象力和毅力,他利用这一系统,开发并测试药物,使其作用于病毒所在的肝部,最终制成了效果极佳、安全性高的药品。

2013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丙肝特效药——索菲布韦 (Sovaldi),副作用极小,在12周内治愈了超过95%的患者。这正是他们的杰作。当然,药价惊人,当时在美国的售价为1000美元一片。

早在1989年丙肝病毒被发现后,科学家们就开始了不懈的研究。他们希望在实验室中培养这种病毒,然而却没有成功。结果发现,所使用病毒的基因组丢失了一个片段。Rice推测,也许他们所使用的病毒发生了变异,使其更弱了。于是他分析了丙肝病毒基因组的各个部分,选出最常见的遗传密码,制造出一个在基因层面上的“普通”病毒。

多年过去,研究始终未见成效。Rice并没有放弃,不过在思路上进行了调整:与其在实验室里重建完整的病毒生命周期,不如只关注于基因物质的复制。他们舍弃了无用的材料,只留下病毒基因物质出现复制的细胞。结果,他们成功了。


Sofia制造出一种分子,打算把这把“扳手”扔进病毒繁殖的工厂里。问题在于,分子进入肝脏细胞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考虑给分子带上“面具”,在进入细胞后再露出真面目,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

然而要实现这种设想,难度很大。尽管怀疑者很多,Sofia凭借自己的执着,在经历了众多改进与迭代之后,新药终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终研究结果是在一次会议上与公众见面的,当幻灯片展示出100%的侵入成功率时,所有在场观众都沉默了。

之后上台的一位演讲者深有感触地讲了一句话:“Game over.”

拉斯克特殊贡献奖

“For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in DNA replication and protein biochemistry; for visionary leadership in direct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to better people’s lives; and for passionate dedication to improving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16年拉斯克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Bruce M. Alberts,以表彰他在DNA复制和蛋白质生化研究方面的卓越发现,在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中为改善人类生活而展现出的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以及在改进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身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Alberts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民众层面,都孜孜不倦地推动着科学教育的进步。在他所奉行的价值观念中,一个成功的国家背后一定有其科学和科研机构作为重要基石;以实证为基础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对于制定重要决策和改善民生也至关重要。凭借谦逊、诚实而有效的工作,Alberts赢得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决策者的尊重与信赖。


如果我们看看中学课堂里是怎么给学生描述细胞的,科学家一定会疯掉……当我跟12岁的孙子聊起细胞的时候,他能将细胞中的那些名词内容都讲出来,然而却没能抓住最关键的一点:细胞是一个自我复制的化学系统。

Alberts曾作为生化学家工作了很多年,并在DNA复制方面拥有很多重要发现;他编写了极为经典的教科书《细胞分子生物学》;在1993-2005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在2008-2013年担任《Science》主编;如今的Alberts,正积极投身于科学教育工作当中。


2008年9月3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Science》主编Bruce Alberts的专访。当年10月31日,《Science》刊发了温家宝撰写的题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

“Science should really be taught as a way of problem solving that works in any part of your life.”

对于Alberts来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孩子的问题。

“我们希望所有成年人通过接受教育,都成为能够理性寻求根据,明智做出决策的人。”

参考资料:https://www.lasker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