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忧虑革除以药补医 补偿机制如何跟上

2012-03-13 07:00 · Kayter

“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占的比重,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在破除‘以药补医’的过程中,一些医院院长之所以提出疑虑,并不是反对破除,而是担心缺少补偿机制,对能否补上‘窟窿’感到担忧。”吴明江委员表示,取消医药加成,补偿机制必须跟上。

导读: 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占的比重,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在破除‘以药补医’的过程中,一些医院院长之所以提出疑虑,并不是反对破除,而是担心缺少补偿机制,对能否补上‘窟窿’感到担忧。”吴明江委员表示,取消医药加成,补偿机制必须跟上。

降低药价是新医改的目的

降低药价是新医改的目的

 “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占的比重,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在破除‘以药补医’的过程中,一些医院院长之所以提出疑虑,并不是反对破除,而是担心缺少补偿机制,对能否补上‘窟窿’感到担忧。”吴明江委员表示,取消医药加成,补偿机制必须跟上。

●公立医院改革须破除“以药补医”

●基本医疗保障呼唤“城乡一体化”

●基本药物价格机制亟待完善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今天举行主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记者会,6位政协委员就医改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而在此前几日的小组讨论中,已有许多代表委员针对医改发表了真知灼见。

对于中国卫生事业而言,2012年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新农合实施十周年,而新医改已走过了第三个年头。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过去3年中,中国用最短的时间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提振着医改前进的信心。与此同时,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一系列难题亟待突破。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破除“以药补医”?基本医疗保障在“广覆盖”之后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完善……“把脉”一个又一个难题,代表委员开出了“药方”。

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药补医’政策带来很多问题。破除‘以药补医’已逐步成为各方共识。”在今天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回答记者提问时开宗明义。

“以药补医”是公立医院的财政政策。国家物价部门规定,医院在药品中标价的基础上再加成15%后是医院药品销售的零售价。

“这种加成政策,不能体现医生、护士、医学科技工作者高强度、高风险、高知识的‘知识劳务’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多卖药、卖贵药、多检查等经济行为来补偿医院。”吴明江委员说,这种价值取向会扭曲医疗行为,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

鉴于公立医院提供的诊疗和住院服务占全国医院诊疗和住院人次的九成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注定是医改绕不开的“太行王屋”,而“以药补医”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政协大会上表示,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下了最大的决心,“即使再困难也要跨过去”。而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这是医改的方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表示,破除“以药补医”势在必行。而“医药分开”的本质,其实是“医药分业”,即医疗专业与药品专业分开,医疗机构与社会药房分开,医生开处方与销售药品分开,实现医生开方、社会药房卖药的合理专业化分工。

然而,破除“以药补医”绝非易事。

部分代表委员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调研的结果显示,一些三甲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40%至50%,而基层的公立医院这一比重则占到70%至80%。

在破除“药品加成”之后,医疗机构收入下降,或将导致服务效率降低,加剧“看病难”。单纯靠增加政府投入的模式,能否解决问题?

“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占的比重,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在破除‘以药补医’的过程中,一些医院院长之所以提出疑虑,并不是反对破除,而是担心缺少补偿机制,对能否补上‘窟窿’感到担忧。”吴明江委员表示,取消医药加成,补偿机制必须跟上。

基本医疗保障:期待城乡一体化

“2001年的医疗费用负担中,个人支付平均要占到60%。而去年的医疗费用负担中,政府投入占28.6%,社会占35.9%,个人支付占比则下降到35.5%。”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提供了一组数据,并强调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李立明委员介绍说,3年医改已取得一定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合计达到12.95亿,覆盖全国95%左右的人口。

“3年医改,让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村卫生室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有了新房子、新仪器,更重要的是服务模式的转变:家庭医生进家入户,健康课堂天天开讲,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成为主要工作内容……”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说,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用3年时间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但不少代表委员提醒,基本医疗保障不仅要广覆盖,也要推动城乡一体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门市委书记王玲表示,在现阶段,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项制度,与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比如,虽然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筹资标准相当,政府补助标准也相同,但享受的诊疗服务范围、住院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王玲说。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可参加居民医保,但原新农合关系将作废,连续参合缴费年限清零,挂钩医疗待遇从起点计算。“因此,我们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王玲说。

作为农民工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表示,上海正在逐步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其中包括医疗保险等保障,有效减轻流动人口“漂”的感觉。“我们非常希望,随着制度的完善,能逐步缩小待遇水平的差距。”

王玲代表建议,构建统一基本制度框架下的“菜单式”、“通道式”的多层次医保体系。所有人员,不论户籍、身份和年龄限制,均纳入制度覆盖范围,设立不同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由参保人员自主选择险种。

“多层次的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后,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医保关系既可‘移动’也可‘联通’,既适应了流动性,又兼顾了公平性。”王玲说。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离不开完善的基本药物制度。不久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医改的第二个重点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有些列入目录的品种,基层不需要;有些基层急需的品种,却没列入,让临床医生有做无米之炊的感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姜健说,现有的基本药物目录还不够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郭玉芬也表示,虽然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保障供应体系,但在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基本药物品种偏少,二是基本药物流通环节过多,药品价格没有真正降到合理水平。

郭玉芬代表建议,将国家基本药物种类扩大到800种,由国家统一制定基药目录、基药价格、基药计划,政府指定一定数量有实力的国有大型药品生产企业硬性分配基本药物的任务和数量,且要确保质量,国家给予补偿,提供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在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杰则建议完善基本药物招标规则。他认为,现行的基本药物采购制度以及基本药物招标中实行“双信封”的制度是合理的,但商务标书“最低价中标”成为评标的核心,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恶意竞争,导致突破价格底线,很可能导致降低药品质量。

关键词: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