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奶粉重出江湖 刺激公众神经

2010-02-10 00:00 · Darren

正当中国乳业就要完全从“三鹿事件” 的泥沼中拔出腿来的时候,“三聚氰胺”又一次刺激了大众的神经。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查处。 半个多月之后,各方神经再被挑动,《贵

“三聚氰胺”又一次刺激了大众的神经。

正当中国乳业就要完全从“三鹿事件” 的泥沼中拔出腿来的时候,“三聚氰胺”又一次刺激了大众的神经。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查处。

半个多月之后,各方神经再被挑动,《贵阳日报》报道称,贵州省卫生厅近日发布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确定4个批次的食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除了被曝光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又有3家公司涉嫌生产“问题奶制品”,其中包括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而近日,某些乳业公司将三聚氰胺超标的回收炼乳回炉生产的传闻得到了官方的证实。1月31日下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参与医卫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时提到,2008年的一批问题奶粉没有销毁完全,最近又流向了市场。据雷于蓝透露,北京有关部门已经召开了紧急会议 ,将从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流通、生产环节的乳制品进行全面检查。

2月2日,卫生部通报了3种三聚氰胺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奶粉――陕西省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影”全脂奶粉、“三影”全脂乳粉和宁夏天天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天塞上”全脂乳粉。2月4日卫生部宣布,渭南乐康乳业公司已被有关部门查处,3名犯罪涉嫌人也被警方逮捕。而宁夏天天乳业则大喊冤枉,表示产品检验合格。

难道三聚氰胺这个曾险些使中国乳业全盘崩溃的毒瘤,真的就无法根除了吗?

虚虚实实的“黑名单”

根据《贵阳日报》1月19日的报道,贵州省卫生厅发布的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老年高钙奶粉、炼奶酱;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产 品 (生产批号:2009-4-25);辽宁铁岭五洲食品有限公司的“五洲”冰棒(生产批号:2009-4-9);河北唐山乐亭县凯达冷冻厂的“香蕉果园”冰棒(生产批号:2009-3-19)。

报道刊发当日,经济导报记者即联系了贵州省卫生厅,而其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颇让人意外:“我们卫生厅没有发布过这则公告,我们也不知道这条消息从何而来。”他表示,目前卫生厅正在抓紧调查此事,于近期会给相关部门及公众一个解释。“我们主任在报道出来之前都不知道这件 事,这太让人奇怪了。”

《贵阳日报》 总编室一位工作人员随后向导报记者确认了此事:“这是一篇有争议的报道,我们现在正在向记者了解情况,目前不便多说。”

导报记者于1月21日上午10点进入贵州省卫生厅网站,并未发现有披露以上批次产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的公告。

而对于此事,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则表示不知情。“我们还在生产牛奶、酸奶等乳品,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当导报记者提出采访公司负责人时,其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随即挂掉了电话。

尽管贵州方面否认了该条公告的权威性,但无独有偶,《绵阳晚报》2009年12月29日的报道称,在2009年12月19日至26日绵阳市卫生监督执法支队对城区餐饮经营单位进行的拉网式检查中,发现上述4批次产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被判定为伪劣产品。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卫生局的网站上,也有短讯《张芝山镇开展伪劣乳制品专项检查》。短讯中称“区卫生局下发了《查处伪劣乳制品的紧急通知》”,而该“通知”中要求查处的伪劣乳制品也是上述4批次产品,日期是2009年12月22日。

根据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网站上所提供的公开资料,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11月,是淄博张店区马尚镇九级村的龙头村企。企业性质属集体所有制,从属于金塔实业总公司,而金塔实业总公司的董事长正是九级村的村支书袁有平。2003年绿赛尔固定资产达5860万元,拥有原料生产基地15处,年销售收入2.5亿元。公司于2003年4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国内外先进乳制品加工生产线18条,产品有五大系列50多个品种。

与这些“辉煌”简介相悖的是,2009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注销天津市蓟源水业有限公司等754家企业的82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公告》(2009年第76号),其中就包括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公告显示,此次注销的绿赛尔公司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名称为“饮料”,其中包括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及植物蛋白饮料,注销时间为2009年8月12日。

业内人士分析,如上述报道属实,那么淄博绿赛尔便存在将已回收的问题奶重新流往市场的嫌疑。

奶源可控为治本之策

“‘三鹿事件’之后,全国乳业大清查,目前乳制品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一般企业都不会有大问题的。”山东省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甘春明认为,此次事件属于个案:“出现问题的是极个别的企业,尤其是三聚氰胺的问题。这不同于一般的质量问题,这是恶意的人为的质量安全事件。”

甘春明表示,山东省质监局一直非常重视乳制品的质量。尤其是“三鹿事件”之后,不间断地在对山东生产及销售的乳制品进行抽检,至目前还没有发生过一起质量不合格案件。“我对这个结果是比较相信的。”

而对于为什么三聚氰胺能够在重压之下依旧出来兴风作浪,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首先是政府监管依然存在漏洞,其次是一些企业道德沦丧,缺乏起码的诚信。”

据王丁棉透露,在“三鹿事件”爆发后,有一些经销商手上的“毒奶粉”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销毁,“这些人认为一年之后管制会比较松,所以现在就拿出来卖了。”

不过,甘春明认为,目前生产的奶粉几乎不可能还存在超标问题,“这些批号都是原来的,属于遗留物。现在重要的是加强监管。”

如今,众多专家均表示,国内乳业的恢复力度似乎超出了业内的估计。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3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 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山东2009年的乳制品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二位。”甘春明表示,牛奶是全营养食品,营养价值非常高,并且达到了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均衡。因此这个行业的复苏必然是很迅速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对于中国乳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甘春明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与障碍便是奶源不可控。“如今奶源大多是分散养殖,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质量控制有一定难度。而且,分散养殖就会存在‘旺季倒奶,淡季抢奶’的状况,因此质量是不稳定的。”

甘春明的看法得到了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的认同和证实。陈莲芳表示,国内乳业复苏之后,奶源再度出现紧缺,预计原料奶短缺比例达20%。而国内奶源供应量、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隔一两年就会再出现“安全大事件”。

王丁棉认为,目前发生在乳业市场的造假事件,几乎都是“奶源作怪”,国家应该控制上游奶源价格使其平稳。陈莲芳则建议,我国乳品产业不宜实行完全市场竞争,对于这一特殊产业应实行计划生产。

对此,甘春明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现阶段,将乳业纳入计划体制内或者要求全国奶企都拥有自有奶源是不现实的。“要保证质量,重要的是做到奶源可控,这是比较行之有效并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没有自有奶厂的奶企,也应该成立奶联社,或者建立养殖园,使奶农的利益与厂方的利益达成一致。对奶农养殖的奶牛进行编号,饲料、疾控等都统一管理。将奶源纳入厂方的生产管理之中,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与产量的双向稳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