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的中药材市场经过2008年的持续低迷,又经过上半年预热后陡然升温。在抗病毒类中药材引领下整体行情全线上扬,甚至犹如2006、2007年的股市、基金―基本上只要手里有东西就有钱赚。
各种行情分析纷纭而至,各种传言和预测充斥市场。有认为是行情虚高的,有认为是多种客观因素共同助力的结果。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真正把握行情?如何分清哪些是真正的市场反映哪些有较大水分在内?剖析行情的最根本依据必须归结到四个字―供需缺口。
弄清需求尤为关键
多年来,行业里对一个品种的分析往往长于在产地的调查、历史价位的分析以及市场库存及市场走势等方面找结论,而对于供需两面的需求面调查乏力。往往语焉不详或粗略估计,多年经营者则是通过经验进行判断而缺少理性、科学的依据。
这种现状出现毫不奇怪,常年经营中药材的个体或加工企业处于整体中医药产业链的最上游,也是利润最薄的一个环节,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成药企业或销售企业处于脱节状态。让他们对整体消费市场做出认真细化地分析几乎不可能也似乎必要性不大。如常年在产地收购连翘的经营户或饮片加工企业如何能够知道国内有多少家正在使用连翘做投料?知道了有多少家正在生产又如何通过判断企业市场占有率、政府定价水平、药品招标中标价格等诸多因素准确估判出目前国内成药市场每年连翘使用量和下一年度是否会有大的增长等等。这种准确的市场判断是否有必要呢?
2009年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一家公司代表的发言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该企业是集成药、中药饮片及保健品加工为一体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时,他们开发的血栓通、血塞通两个成药品种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两个产品年市场销量都将超过3千万支。由此他们敏锐地查觉到生产企业对于上述两个品种的原料(三七皂苷)需求也将大增,于是他们就从当年开始加大对中药材三七的原料储备,到2009年时三七市场销售价格成功翻番,并有望达到300元以上的天价。该企业尝到综合市场调查的好处后,准备在西洋参及其它品种中做类似的调查,以期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达到利益的最优化。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研究市场潜在需求对于药市走向准确判断的必要性。
如何真实把握真实行情,进行详细的产地、库存调查非常有必要。而对于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经验和尝试,如灾情影响、种植面积调查等等,只要耐心细致多走产区,本年度产量情况基本可获悉。
医药产业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子行业自然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中药材行业作为医药产业的子行业及上游原料来源同样也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产新量及库存量已明确的前提下,可深入宏观市场需求,分析中药材产品需求量真实情。
从大环境分析行业走势
前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多个中药材品种价格并未真实反映其价值。随着市场回暖、新农合推广和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出台,中药消费市场显著好转,其作为原料的中药材品种整体价格上升实在情理之中。根据国家GDP增量可判断整个国家经济基本面是否良好,这是整体市场包括中药材市场的大势。
近几年,医药、农业、物流、电子商务为国内四大黄金投资产业,政府、市场资金投入这几个领域不断加大;而丰厚的国内外游资更是视中国为避风港;加上多个投资领域释放出来的富余资金(如山西煤矿改制释放出来的3500亿资金)到处寻找投资项目,都为市场炒作创造良机。这些投资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中药材需求。
从产业链及市场份额判断需求
中药材作为整个中药产业链的上游原料,其需求固然可在中药产业链的整体走势及市场份额中窥见一斑(见表1)。
从此表中可得出以下简单结论:
1.从整个产值总量中,可以判断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药制剂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值。
2.中药材为原料的直接来源,处于整体价值链的最上游,所创造的产值几乎只比足浴、中药化妆品等边缘行业稍高;
3.制剂产业产值几乎达到了整个中药产业的一半,几乎是中药材与其它延伸产业加起来的总和。所以说,制剂产业的消费量必然是判断一个中药材产品市场走势的主要考量因素。(Bioon.com)
中药材市场分析
2009年中药材市场行情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中药材各大市场跌宕起伏,药材行情瞬息万变。又值甲型H1N1流感在今冬全面的爆发之际,国内中药材已基本是大面积的提价,特别是清热解表类有预防流感功效的药材。<<<了解更多&&&
近十年中药材市场行情走势
近10年来,中药材市场整体价格走势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幅度在9.5%~9.6%之间,略高于全国GDP增量。中药材行情每隔3~4年会形成一个涨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