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沟油上天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2012-08-05 08:00 · wenmingw

一份合作意向让上海一家地沟油处理公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报道让人以为中国的地沟油已经可以作为航空燃料上天了。然而调查采访发现,这还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技术、原料等都是实现这个目标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家位于上海的民营环保科技公司,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铭”),因“出售地沟油给荷兰公司”而广受关注。

在生物航煤领域,国际上,霍尼韦尔公司、英国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等都进行了诸多探索。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让人以为绿铭的产品已经可以上天,本报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那其实还很遥远。

“SkyNRG公司意向从绿铭购买的是预处理过的地沟油,即去除了杂质的地沟油,并非此前媒体报道的地沟油转换后的"0号生物柴油"。SkyNRG与绿铭双方只是签署了意向书,但是还没有签署正式合同,购买价格以及数量等都尚未确定。”SkyNRG公司中国事务经理刘疏桐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且,绿铭公司本身的地沟油生意颇为艰辛,面临财务状况欠佳、地沟油难以获取等问题。同时,该公司掌握的地沟油变生物柴油技术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北京化工大学,绿铭只有使用权。

绿铭与荷兰公司谈判中

一直寂寂无闻的绿铭,最近因为沸沸扬扬的“出售地沟油给荷兰公司”报道而成为热点。

据此前报道,绿铭将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提供由地沟油转换成的“0号生物柴油”1万多吨,经过荷兰SkyNRG公司的技术再处理后变为生物航煤,供飞机使用。

绿铭由此与“地沟油上天”扯上关系,但本报记者采访得知,出售地沟油事宜尚未确定,“SkyNRG与绿铭双方只是签署了意向书,但是还没有签署正式合同,购买价格以及数量等都尚未确定。”SkyNRG公司中国事务经理刘疏桐7月27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SkyNRG公司意向从绿铭购买的只是预处理过的地沟油,即去除了杂质的地沟油,并非此前媒体报道的地沟油转换后的"0号生物柴油"。”刘疏桐对本报记者确认。

另外,“SkyNRG公司采用HRJ技术路线,是直接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航煤,而不是先把地沟油转换成0号生物柴油再转换成生物航煤,不明白为什么此前媒体会有那样的报道。”刘疏桐对本报记者表示。

“如果用生物柴油转换生物航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会很高,国际上没有公司会这样做的。”一位生物航煤研究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荷兰SkyNRG公司为何要从中国购买地沟油?“荷兰人口只有1000多万,国土面积很小,整个食用油消费量也不是很大,中国的食用油消费量则很大,所以想在中国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来供应原材料。SkyNRG公司很有兴趣与中国的供应商以及各级政府进行合作。”刘疏桐对本报记者表示。

SkyNRG公司因为最近的报道也引起关注,“SkyNRG是一家贸易公司,并没有自己的航空生物燃料技术,也不自行生产航空燃料,他们采用外包加工的模式为荷兰皇家航空KLM提供航空燃料。”一家国际知名生物航煤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就此询问SkyNRG公司,“我们是有生物航煤技术的,但具体怎么运作,不太方便对外透露。荷兰皇家航空是我们的股东之一,我们已经向全球15家航空公司提供了生物航煤,这次如果从中国成功购买地沟油,所生产的生物航煤会提供给SkyNRG公司的任何一家客户,而不是定向提供给荷兰皇家航空。”刘疏桐对本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到,SkyNRG公司成立于2009年,霍尼韦尔UOP曾于2009年帮助SkyNRG将生物原料加工成航空生物燃料,用于KLM的生物航空燃料试验飞行。

“事情还没出最后结果。”绿铭创始人、浙江温州人叶正尧对本报记者回应。

不管怎样,绿铭红了,该公司地沟油变生物柴油的技术也备受关注,“绿铭公司是我国首家采用生物酶法处理废弃食用油脂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绿铭在该公司官方网站上称。

对于荷兰公司意向购买中国的地沟油,“我认为这不是好方式,中国出口的应该是地沟油转换后的生物柴油,这样技术含量也更高。”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对本报记者表示。

绿铭12年地沟油生意艰辛路

“我从2000年就开始关注地沟油了。”叶正尧7月27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12年来,绿铭的地沟油生意路颇为艰辛,面临财务状况欠佳、地沟油难以获取等问题。

而本报记者采访调查发现,绿铭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是,该公司掌握的地沟油变生物柴油技术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北京化工大学,绿铭只有使用权。北京化工大学以收取技术咨询费的形式,将该技术的使用权以非独家许可的方式转让给绿铭。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技术,如果北京化工大学把该技术使用权提供给别的公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对本报记者表示。

绿铭与北京化工大学结缘,缘于2006年上海市政府向全球招标地沟油处置资质。

通过中间人介绍,叶正尧结识了谭天伟,商谈之后,绿铭采用北京化工大学的“假丝酵母脂肪酶”生物法技术方案进行竞标,最终击败众多采用化学法的单位成功中标,另外一家中标的单位是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假丝酵母脂肪酶是北京化工大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酶,从这种脂肪酶的发现到脂肪酶的工业化,都是北京化工大学自己做的。这个技术,已经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的二等奖。”谭天伟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谭天伟介绍,北京化工大学发现的这种脂肪酶,比全球酶老大丹麦NOVO公司的脂肪酶成本要低得多,丹麦公司的脂肪酶售价5000~10000元/公斤,北京化工大学的只要200~300元/公斤。

2006年获得上海地沟油处置资质令叶正尧非常欣喜,据媒体报道,2006年6月6日,叶正尧站在其公司新厂区的效果图前,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投资将近一个亿啊!绿铭公司实现再次腾飞要靠这里了,以前我们从泔水里淘出的是高蛋白的饲料,这次我们要从泔水里拿到市场上最为抢手的生物柴油。”

但是,此后绿铭未能持续正常生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些年绿铭基本是在资本运作,依靠温州人之间融资,公司还欠无锡粮科院不少钱,绿铭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的整套设备、安装都是无锡粮科院的。”一位绿铭离职员工对本报记者表示。

“绿铭也一直欠交北京化工大学的技术使用费。即使绿铭欠我们的款,我们也还是希望先把这个事情做成。我们目前不会把技术提供给其他公司,必须把一家做成了,才能考虑接下来的事情。”谭天伟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绿铭的资金状况、北京化工大学和无锡粮科院的欠款等问题,叶正尧对本报记者均未回应,“暂时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只能这么告诉你,现在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等8月份我再和你沟通。”叶正尧对本报记者说。

“叶正尧本身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但可能由于资金问题,比如有些设备没有及时改造,导致生产过程没有达到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条件。”谭天伟这样谈及对叶正尧的印象。

由于资金状况问题,绿铭引入浙江金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江金典”)控股该公司,浙江金典董事长范斌也成为了绿铭的法定代表人。

“2012年,绿铭与金典公司的合作成功,标志着公司将踏入一个新的起跑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公司的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并在不久的将来,将绿铭建设成为上海食用废弃油脂处置的一面旗帜。”绿铭官方网站于2012年1月31日发布董事长新年致辞这样说。

地沟油原料难以获取

但接下来,绿铭却遭遇缺乏地沟油原料的尴尬,“绿铭一直没有正常生产,有点原料,就开一天工,没有原料就停产。”绿铭一位离职员工向本报记者透露。

绿铭只是获得了上海市政府赋予的处置地沟油资质,而收购地沟油的资质在另外一些企业手里,二者是分开的。同时,还有一些收购地沟油的黑心老板,出高价收购地沟油,导致正规收购地沟油公司也难以买到地沟油,因此绿铭常年缺油。

“绿铭也正常生产过,但会因为市场因素而停产,比如原料油上涨导致地沟油价格太高、柴油价格下跌等。”北京化工大学在绿铭的技术指导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

范斌入主后,绿铭开始投入上千万进行扩产设备改造,意图将产能扩至3万吨,“上海市政府要求绿铭扩产,因为上海市政府一心想打击那些收购地沟油的黑心老板,如果打击成功的话,地沟油油源肯定增多,所以政府部门要求绿铭扩产。”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

“叶总和范总确实都想把地沟油转换生物柴油的事情做好,但是,叶总资金有限,范总资金比较充裕,因此进展比较顺利,改造基本完毕,现在在试车。”王先生说。

至于设备改造后能否达到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条件,“我还真不敢肯定可以或者不可以,现在设备正在试车,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

当时在2006年获得上海地沟油处置资质的还有另外一家企业,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器环保”),经营状况同样不佳,也是常年亏损。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民营企业绿铭冀望顺利达产的时候,巨无霸央企中石化也在为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燃料而努力,但是,地沟油购买难这个问题,就连中石化这么大的企业也挠头。

“我们犯愁怎样得到地沟油,有同事专门跑到麦当劳、肯德基去,想收购他们的餐饮废油,却没办法落实。”中石化一位专家说。

这样的问题中石化始料不及,当初,中石化开始研究地沟油转换生物航煤技术,一方面是看到这是国际上的趋势,中石化不能落后于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欧盟把航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以地沟油生产航空生物燃料的难点是,地沟油的预处理以及高效,稳定和可靠的转换技术,因为地沟油的性质不均一,不同地区的地沟油性质差别非常大。”霍尼韦尔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技术上,中石化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航煤的技术已经解决,和国外技术水平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脱氧和分子链异构。面临的难题是地沟油的获取,首先得要有油!”上述中石化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石化已于去年投入数千万数量级资金对旗下杭州炼油厂进行改造,改造成生物航煤加工厂。今年2月2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受理中石化研发的1号生物航煤适航审定申请。

“保守估计,中国一年产生600~800万吨餐饮废油,如果都转换成生物航煤,中国航空公司每年燃料的50%就可以得以保证。”上述中石化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人口多,地沟油资源丰富,所以在中国用地沟油发展生物航煤最具有利条件。如果规划好,充分利用地沟油,有望用10~15年时间,率先实现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使用生物航煤。既有利于保证餐桌的干净,也可以增强航煤保障能力,同时减少碳排放。”上述中石化专家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