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首度承认十一五指标分配存问题

2010-09-30 00:00 · Thera

“‘十一五’指标分配还是有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能力完善能源强度指标,防止‘鞭打快牛’的现象。”昨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将调整各省分配指标。 解振华称,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规划,将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

“‘十一五’指标分配还是有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能力完善能源强度指标,防止‘鞭打快牛’的现象。”昨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将调整各省分配指标。

解振华称,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规划,将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进行分解,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都可能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有些是要作为约束性指标来进行实施。

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形势逐渐紧张,国家连续出台多项减排“严令”,部分地区出现了牺牲本地经济关停工厂的措施,被舆论称为“痛下杀手”,有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牺牲民用电的措施。部分学者和媒体分析认为,节能减排指标分配上没有考虑经济体量,不够科学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对于上述问题,解振华昨日坦陈,“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存在问题,并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在向各地分解的时候也考虑了各地发展的情况。“我们规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是以2005年为基数,争取指标分配更科学、更合理,”谢振华说:“比如海南省经济总量低,当时节能的目标只分配了12%,有些西部地区分配了15%,有些资源性的大省潜力比较大,最大的达到22%。”

“中国现在还没有确定减排总量,还不具备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昨日表示,现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也是相关部门首度对碳排放权交易做出明确表态。

解振华表示,要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国家必须有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根据总量对各个企业、地方分配减排量。“有了总量控制才能有成本,有了成本才能有价格,有了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进行市场交易。”

碳交易的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排放权交易,买方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近年来,碳交易市场逐渐兴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较早前的一项预测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截至2009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已达1440亿美元,其中欧盟1180亿美元,占82%。

但与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对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直言,“目前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1%”。

中科院绿色经济研究所主任石敏俊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碳交易市场,在国际交易中缺乏话语权,所以难以参与国际市场。

石敏俊表示,尽管碳交易对我国参与国际市场和国内节能减排都有积极作用,但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举,需要明确市场规则和排放配额,欧洲国家也仍在摸索。“即使参与国际市场也不应过于激进。”

事实上,碳交易在我国并非停滞不前,解振华表示,我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了三个产权交易所,开展自愿减排的碳交易试点,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中国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会越来越严格,减排目标也会越来越定量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手段减排的做法都会实现,但这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