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称霸行业急于扩张埋隐患

2012-05-26 11:57 · David

上海医药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疾首地表示,原本利好行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却在个别公司的强行推进下埋下重重隐患。持同样意见的上海一家券商研究员在评价上海医药的快速发展时直言,“即便上海医药没有涉嫌财务造假这一事件,也会在其他事情上摔个跟头。”

昨日,市场传闻上海医药涉嫌财务造假遭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调查,消息一出,上海医药A股、H股双双暴跌。上海医药涉嫌财务造假传言之下,上海医药行业人士将矛头直指近一年来医药流通领域企业快速扩张的各种弊病,行业12000家企业正遭遇行业整合中扩张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拷问。而这一切的都起始于去年5月5日发布的一则《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

上海医药:称霸行业急于扩张埋隐患

昨日,上海医药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疾首地表示,原本利好行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却在个别公司的强行推进下埋下重重隐患。持同样意见的上海一家券商研究员在评价上海医药的快速发展时直言,“即便上海医药没有涉嫌财务造假这一事件,也会在其他事情上摔个跟头。”

三次收购成导火索

昨日,《金证券》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上海医药证券部,但是上海医药证券部否认这一调查,表示需要等待公司进一步的公开信息。接受记者采访的上海医药行业人士自去年上海医药在香港上市以来,就一直跟进上海医药相关报表事宜,对于上海医药涉嫌财务造假一事给予客观评价,认为“上海医药的财报数据均是根据证监会要求出具的,修饰业绩的成分有,但是还不至于公开造假。”其补充认为,“目前之所以出现疑似财务造假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去年上海医药数次收购,各类财务数据合并以及管理漏洞所造成的。”

翻开上海医药近一年的公告内容,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上海医药动作频频,发展迅猛。上海医药一方面加紧布局华东、华北和华南的医药分销平台,另一方引入了抗生素、高附加值的原料药等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线。2011年5月份,上海医药终于以内地医药大佬的身份顺利登上港交所。而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此前为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而准备的三次大张旗鼓的收购,却成了上海医药疑似财务造假的原因。

合并报表下的虚增利润

“上海医药疑似财务造假并不是最重要的,医药流通领域快速收购、扩张引发的各种管理和系统危机才是值得关注的。”在上海医药方面未能给予确切回应的时候,上海医药行业人士将矛头指向了医疗流通领域正在面临的问题,而这一切或许都要追溯到去年5月5日,颁布的一则《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这一政策旨在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行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

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以来华润、上药和国药纷纷通过兼并、收购布局市场。然而在财报表面显示营业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这些企业的业绩增长并不突出,反而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收购后的资产增加了企业本身的负担。

以华润为例,2011年其收购了本溪三药等四家企业,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58%,而同期管理费用也上升了31.61%。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收购后的企业管理费用较高所致。2011年度上药营业收入为549.00亿元,同比增长41.78%,这一看似不俗的业绩情况,其实是因收购后合并报表导致的虚高。上海一家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经过测算发现,剔去收购合并报表等因素,上海医药营业收入的实际增长不足15%。

目标是实现千亿资产

记者从医药行业了解到,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企业约有12000多家,除上药、华润和国药在积极实施收购扩张外,广州药业、海翔药业、中恒集团等均在摩拳擦掌预备通过此次“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分享行业整顿的蛋糕,而扩张的目标都是实现千亿资产。

“医药流通行业很多老国企,老国企本身在议案的审议制度等情况上就存在很多程序上的漏洞,再加上急于扩张,都想当行业老大,才埋下了很多问题。”上述这名上海医药行业人士说。

事实上,在上海医药收购康丽制药的过程中,就存在股权纠葛,草率协议解决的问题,而据该名上海医药行业人士透露,在上海医药的几次收购中,这种强行收购,不考虑细节的情况多有发生。

在可以查看到的公开数据中,2009年度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已由2008年的7.4亿元提升到8.5亿元。百强企业中,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18家;过30亿元的企业已达到33家;过20亿元的企业有38家;有86家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以这一数据为基础,可以看出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想要实现“千亿”资产的豪言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在这条路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兼并收购拔苗助长,千亿之路上如何合规、管理都是目前医药流通领域需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