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5日,由“中国母婴安全消费高层论坛”发布的《2013年中国母婴安全消费调查》显示,超九成调查者最担心婴幼儿食品安全。
本次调查以准妈妈和有0-3岁宝宝的新妈妈为对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中城市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在安全性方面,有91.7%被调查者最担心的母婴产品是婴幼儿食品,奶粉依然是被调查者最关心的内容。由于受肉毒杆菌事件影响,在被调查的准妈妈中 93.8%的人倾向于母乳喂养;在问到愿意购买什么奶粉时,仍有58.6%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购买“进口奶粉”,只有15.1%的倾向于购买“国产奶粉”。
被调查者选择婴幼儿奶粉的标准依次是:“安全性高”(76.5%)、“质量有保证”(73.2%)、“口碑好”(37.9%)、“营养成分丰富”(35.6%)和“有利于增强免疫力”(25.0%)。
洋奶粉为何总能迅速化解信任危机?
2008年的国产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将国产奶粉质量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聚光灯下,如今事情过去近5年,却依然让国人心有余悸。纵观“洋奶粉”的历史,也是问题频发。例如,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2005年 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2006年 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1年,雅培公司生产的奶粉受到甲虫污染。
2013年8月雅培奶粉再次陷入质量门,继多美滋奶粉和可瑞康奶粉受肉毒杆菌污染被曝光之后,雅培奶粉也发现了“肉毒杆菌”。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立即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就该公司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代表公司向广大消费者致歉,召回并销毁受污染产品。
根据前文中的调查,尽管如此,“洋奶粉”依然受到过半人的追捧,同样是出问题,为什么洋奶粉总可以很快化解信任危机?
不难看出,当洋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官方能在第一时间对奶粉及相关品项牛奶进行检验,并且检验标准严格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的WHO的标准进行,检测结果也及时公诸于众。
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塑造奶业信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有成熟和召回制度,一旦乳品出问题,美国政府部门马上会要求乳品全部下架,一罐不留,留则罚款,下架数量都要核实,企业还要负担消费者的健康损失等费用。政府鼓励民众告企业,一定会判企业输,所以没有商家敢瞒,也没有企业敢造假。因此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召回事件经常发生,但并不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安。
而相比之下,国内乳业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在监管上,2011年时,三聚氰胺已经过去三年,但第五轮检查风暴还是查出了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倒了整个国产乳制品行业,说到底还是监管问题。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洋奶粉屡屡出问题,却依然能得到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追捧了。
中国版奶粉“中国”在哪里?
中国人对外国品牌婴幼儿奶粉的依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近日有报道称,外国品牌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是依据本国人体质研制而成,对中国人并非完全适用。一项资助研发中国版配方奶粉的婴幼儿健康成长项目将在年内启动,资助资金为100万元,有望研发适合国人体质的、价格合理的奶粉。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国人母乳的科学系统研究,缺乏相关科学数据,需要时都是借鉴外国人的数据。由于缺乏对母乳的数据支撑,婴幼儿副食的添加量也就没有根据中国人体质的添加标准。不知道可以从母乳中确切摄取了什么营养,也就不知道该补充什么营养,就没办法研制针对中国人体质的配方奶粉。另外,在配方奶粉的成分检测技术、评价体系方面我国也仍然落后于国外。所以这项婴幼儿健康成长营养需求专题科研项目有望在以上方面取得突破。
能否消除安全隐忧?
食品界的专家经常说“好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这一理念的实质是强调过程管理。而人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生产完成之后的最后环节——检测。国际公认的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是由企业实施规范的过程管理,对主要风险加以控制,比如详尽的追溯记录、各种关键点控制等。而以标准为指导的末端产品检测则是验证其过程管理的效果,仅仅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规范管理的重点是执行良好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因此基于良好规范的规模化生产不仅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安全保障的根本。
谁也不可能做到“永远不出事”,但相对来说规范企业更容易“亡羊补牢”。例如肉毒杆菌事件中,且不论恒天然,即使是“后知后觉”的下游企业可口可乐、多美滋、哇哈哈,都在很短时间内拿出“有零有整”的数据,清楚的告诉公众可能受到污染的是哪个产品、哪个批次、多少量、去了哪里。这些企业尽管出现了食品安全漏洞,但其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运作,肉毒杆菌带来的潜在风险也还在掌控之中。他们对哪些产品可能被污染、哪些产品没问题是心中有数的,这就是规范的力量。假如整个生产销售过程是笔糊涂账,企业想要控制影响面根本无从下手。
希望奶制品企业能梳理好管理体系,比如加强对重点原辅料的质控,与上下游企业的质控体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以开放、透明的姿态和更加过硬的产品质量逐步修复消费者信心。
趣味阅读:奶粉是怎么来的?
奶粉,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最早生产者是元朝的蒙古人慧元将军,他将牛奶进行干燥(就是晒干)处理,做成奶粉,成为了军需品。当蒙古骑兵需要食用牛奶时,只需取出奶粉放入水囊中,利用马奔跑时的震荡,使其溶解而食用。
俄罗斯化学家M.Dirchoff在1832首次将奶粉进行商业化生产。在1855,Grimwade申请了奶粉生产制造专利,但实际上在1837年一个叫William Newton就已经申请了奶粉生产的专利权。当时奶粉生产使用真空蒸发罐,先把奶粉浓缩成饼,接着干燥制粉或者将浓缩的牛奶摊在加热的滚筒壁上等牛奶干燥后刮下来,这种方法生产的奶粉冲泡后有煮熟的味道,这是因为在滚筒中加热产生了焦糖。后一种方法叫滚筒干燥法。
到了现代,奶粉生产分大多利用喷雾干燥法,将原料乳杀菌消毒后利用真空浓缩锅或真空蒸发器立即浓缩,浓缩到原体积的1∕4左右,然后经离心泵喷出和过滤后温度达130℃到160℃的空气交换瞬间完成蒸发,干燥,然后迅速出粉,接着分筛并降温到30℃,然后就是装罐了。
现代奶粉制作工艺分干法、湿法两种。
干法工艺:
原料:奶粉,乳清粉,植脂末,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需要强化的营养物质。流程:原料采购检验→配料→混合→筛粉→检验检疫→包装分罐→入库
湿法工艺:
原料:鲜牛奶,乳清粉,植脂末,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需要强化的营养物质。流程:新鲜牛奶与其他原料的采购与检验→净乳→原料预加温和杀菌→配料→混匀→真空浓缩和杀菌→喷雾干燥→筛粉晾凉→包装分罐→入库
干法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混合机,包装机等,产品的均一性等不如湿法,但热敏性的营养成分易于添加;湿法的工艺比较复杂,需要的设备较多,前处理主要的设备是净乳机,均质机,最好有杀菌机,浓缩设备、干燥设备、包装设备,及一些附属设备,还要有锅炉、污水处理等。湿法工艺更能保证最终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且不存在乳粉二次开包混装等中间环节,采用多道过滤工序,杜绝安全隐患,充分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