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总能敏锐地发现新“猎物”,随着苹果、索尼、三星、高通相继发布智能手表iWatch、SmartWatch、Galaxy Gear和Top,市场惊呼“可穿戴时代渐行渐近”。可穿戴技术的普及,也让医疗器械行业充满想象。甚至有券商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前景最为广阔”。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声称,可穿戴科技会是市场上的下一个“大头”,未来三五年市场价值将从今天的30到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但外媒认为,随着临床医疗(不仅仅是健身与保健)的不断发展,瑞士瑞信可能对可穿戴科技预测仍然过于保守。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不仅是国际IT巨头们竞争的焦点,国内的诸多硬件制造商们也瞄准了该市场,预计到2017年年底,该领域的市场规模或超百亿元人民币。但分析人士指出,可穿戴设备尚不成熟,离主流尚有很大距离;而医疗设备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更是如此。
可穿戴医疗席卷全球
著名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新发布的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报告将已经和即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分为四大类:可穿戴医疗设备、可穿戴健身设备、可穿戴信息娱乐设备、可穿戴工业或军用设备。其中,可穿戴医疗设备和可穿戴健身设备目前最为市场期待,两者概念类似,可穿戴医疗设备用来监测包括血糖、心率在内的用户体征数据,而可穿戴健身设备则是用来监测诸如运动距离、睡眠时间等的用户体外数据。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穿戴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在该报告纳入监测的全球近1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近60家都在从事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而今年上半年最为人熟知的可穿戴公司无疑是CardioNet。
CardioNet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可穿戴心脏监测设备生产商,在今年6月中旬宣布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并将为其超过7000万的客户提供产品后,股价飙升了近三倍。该公司的拳头产品是MCOT(移动心脏门诊遥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全天候戴着该设备,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心脏数据采集,然后通过无线设备传输到医疗专家的监测中心,以便迅速进行专业可靠的分析和反馈。
创新引领中国市场
在国内的资本市场,因为可穿戴概念受到追捧的医疗器械企业是九安医疗,因为生产了一个可穿戴的计步器,该产品只需佩戴在手腕上即可推测用户运功时消耗热量和睡眠质量等信息,并将相关检测数据应用到健康管理和减肥之中。九安医疗股票5月份大涨124%,行情一直持续到现在。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的确很有想象力”,深圳一家著名私募基金的投资总监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他援引知名市场咨询机构艾媒咨询的数据,“预测中国2017年的可穿戴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7.7亿元”。
中国中小企业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和极具想象力的创意,让智能硬件在中国有了巨大的商机。
美国Aliph公司生产的一款jawbone up 2智能手环一度风靡欧美,但是由于价格偏高,在中国并不普及。在不久前举办的2013 Macworld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上,记忆体手环、咕咚手环、麦步等类似的产品纷纷亮相,甚至还增加了一些适合中国用户的新功能。
投资人刘元认为,目前中国很难开发出能够与谷歌眼镜相抗衡的颠覆性可穿戴设备,但是围绕着现有智能产品做周边的开发,是中国企业的强项,而可穿戴设备与社交媒体结合,其商业价值能够更大地体现。
距离主流有一定差距
然而,长期关注新技术领域的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咨询经理韩海鹏表示,“市场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预期有些过于乐观”。他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一个新兴事物,面临缺乏专属的应用、独立性不强(多依赖智能手机 、智能手表等设备)、功能不完善、售价贵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健康领域有两大运用:监测和治疗。理论上,可穿戴医疗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等),并通过无线技术传输给中央处理器而后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而可穿戴医疗设备在治疗中的运用,也主要通过电离子、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进行以物理疗法为主的调理治疗。
中国计算机学会可穿戴计算学组组长、哈工大可穿戴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杨孝宗教授认为,目前工业化传感器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的精度。“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绝大多数工业化的传感器很难达到医学要求的精准”。此外,他认为,电池等技术的难题、信息传输的难题都给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上的应用带来了困扰。
北大深圳医院医学设备科王韬医生说:“从我所使用和熟悉的可穿戴设备看,相当多一部分监测的生理数据都是有问题的”。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可以采用物理疗法治疗的疾病还是很少的”。
与王韬观点一致的,还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学工程科单永强博士,他认为可穿戴设备监测生理数据,只要能解决精度问题,还是很有用的;但在治疗领域,应用空间非常有限。至少,在诸如透析、输液等领域,可穿戴设备几乎无能为力,很简单的,感染问题无法解决。
热门的可穿戴医疗设备
Jawbone:以人为本的可穿戴技术专家
可穿戴Jawbone UP腕带作为一款健康追踪产品,其制造流程中就涉及230项专利。Jawbone UP是手环腕带和App应用的完美结合。UP可以跟踪用户的睡眠、运动和饮食,然后帮助用户利用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实际上,从设计的角度来看,UP腕带就是日常生活和工程美学的完美融合,几乎是一台手腕上的智能电脑。UP腕带佩戴舒适,可以按照不同人的手腕形状调节,而且可以全天候佩戴,甚至能在洗澡时使用,因为佩戴的时间越长,跟踪的数据就越多。目前,Jawbone UP 2代智能手环的天猫售价是1248元。
咕咚手环和咕咚腕表:健康,走着瞧……
这两款产品能够实时记录里程、步数、卡路里燃烧等人体运动信息数据,并通过APP上传到咕咚网,也可分享到社交网络。咕咚运营总监梁昀表示,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特别是大家现在关注的领域,就是说运动式的可穿戴式设备,整体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关注度大幅度提升。这里边其实有一个大环境,大环境就是人们其实对于自己的健康生活状态突然关心起来了,穿戴式设备让用户有更方便的一些操作空间,他自己的佩戴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棒的一件事。目前,咕咚腕表的天猫售价是349元。
Project 3iS Tach: 敢媲美GoogleGlass的智能眼镜
Project 3iS Tach是一种能矫正视力的智能眼镜。产品已经具备多项专利,在提供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确保健康、安全和自然的使用体验。而专业版则面对包括盲人在内的视障人群,对其具备显著的视觉辅助作用。如同这一阶段的iOS和Android引领了移动计算的行业发展,Project 3iS Tach希望从健康辅助的立足点出发,开创佩戴式计算的峰潮。这款眼睛定位中高级消费人群,即面向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白领一族,预估这个市场4亿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