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抗肿瘤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40年代。40年来,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他们从几十万种合成物、天然产物以及发酵液提取物中,已经获得100多种对动物肿瘤有效的化合物,其中100多种经临床使用证明有效。特别是近五年来生物药的广泛引起关注以及分子药物的初露锋芒,不可避免的认为到生物药的光芒是最耀眼的。其实在目前的13个亚类的抗肿瘤药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依然是植物药。
紫杉醇类依旧占据销量榜首
在这些抗肿瘤药物中,40年代出现的不过少数几种,主要是烃化剂氮芥和抗代谢物甲氨喋吟等。进入50年代后,烃化剂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开发领域扩大,抗肿瘤抗生素的放线菌素D和植物抗癌药长春碱相继出现。60-70年代,在烃化剂中出现了能通过血脑屏障、可用于脑瘤的卡氮芥,抗生素中出现了博莱霉素、阿 霉素等各具特点、疗效较好的抗癌新药,同时抗代谢物及天然药物也都有新的发展。
紫杉醇自1971年从太平洋紫杉中被分离发现后,到1994年完成了全合成药物的研制,其制剂经FDA批准由百时美施贵宝首先上市。我国是从1994年开始进口紫杉醇制剂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已有14家企业具备了生产紫杉醇原料药的资格。
多西他赛属于紫杉烷类合成药物,1996年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的药物已进入我国。在全球抗肿瘤药品中,多西他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品种。该品最早由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研制开发上市,现在已是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旗下的骨干品种。
2005年以来,在世界七大医药市场中,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原研药的销售额已超过了抗肿瘤药总额的10%,达到了27亿美元以上。
美国FDA前年批准的卡巴他赛则是紫杉醇类药物的最新成员,也是迄今为止治疗前列腺癌的唯一紫杉烷类抗肿瘤药。
生物药研发的不确定性
在所有的药品中除了以合成化合物为基础的一大类外,还有这么一类新型的,以蛋白质为基础的生物药。
生物药的出现是集近三十年生命科学发展之大成,每项创新都备受媒体瞩目。尽管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历史的角度讲仍然算是初涉社会的青年才俊。
第一种生物药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这个领域上几乎全世界处于同步。一个新药的开发起码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现在世界领先的公司先走了十几年,也只不过是领先了一个药或者两个药。这个领域不存在垄断,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所以即使是后来者也会有很多机会。
尽管红红火火的生物工业园在各地纷纷开花散枝,但是到目前为止成果却依然寥寥无几。
一月份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与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发布的一份名为《在中国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报告中显示:在中国,近五年来生物药的比重一直停留在5%左右。
一方面是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极大期许,政府自“十一五”期间就开始巨额投入;另一方面,产业迟迟未有突破和实质性发展。
长期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的多位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政策激励,产业发展缺失了必要的发展动力。
难以仿制生物药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并没有生物仿制药。”RDPAC执行总裁卓永清说,“听起来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但事实的确如此。”
所谓的仿制药实际上是小分子化学药物的概念,是要一丝不差去模仿原研药,而生物技术药品则是从独特的细胞中产生出来的,不可能和原研药做成一模一样。
由于生物制药的复杂性以及分子结构的不统一性,生物制药没有仿制品。 “结构的差异会导致生物活性的表达不一致,会影响生物技术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如果无法跟需要结合的受体结合就会发生不良反应,还会引起很大的过敏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小分子上不容易见到,在大分子上很容易见到。”致力于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百济神州首席医学官陈之键博士指出。
因此,在美国抗肿瘤药市场上销量常年排在前列的抗体药,并未对中国抗肿瘤药市场造成影响。在中国市场上,医院给病人建议的首选绝非生物药。
政策的缺失限制了市场需求
“美国的有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借鉴,第一是需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二是有效的专利制度。除非风险投资家能够完全确认这份产权是安全的,否则他们是不会投资的,因此专利制度是美国风险投资的基础。”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黄培杰指出。
而关于数据保护,其他国家似乎也比中国做得好得多。在美国,生物技术药物上市以后可以得到12年的数据保护,欧洲是11年,日本是8年,在中国关于保护的年限没有确定。
另外,抗肿瘤药物价格普遍昂贵,医保尚未将抗体药列入报销体系,极大的限制了抗体药在中国市场上的使用,这对于研发者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不利事实。
植物药研发热情持续高涨
“在13个亚类抗肿瘤药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植物药,占整个市场的23.1%,但增速有所放缓。”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市场副总监范淮平介绍,根据统计显示,紫杉系列的植物药和抗代谢药在临床中的应用程度较高,其中抗肿瘤植物药主要为多西他赛和紫杉 醇,分别占抗肿瘤植物药的44.92%和44.36%。
有专家表示,很多植物药单体对肿瘤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且医院的用药比例明显攀升,植物药的应用前景比单抗药物更广。
而从各植物药、中成药生产企业逐年增长的研发投入可以看出,中国医药制造业正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从企业的研发产品来看,则正从简单的仿制向自主创新的产业方向发展。对于市场前景极好的抗肿瘤植物药而言,国内制药企业已经把研发重点专注于这一领域。
但无论困难多大,很显然在当前形势下,只要能够研发出新的抗肿瘤植物药,多数企业依然都拥有很高的研发热情。
植物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激发国内药企的研发热情持续高涨,植物抗肿瘤药研发已成为国内企业抢占肿瘤治疗领域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