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校杨林校长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实录

2011-05-22 15:44 · jinhejiang

编者按:5月13日,由我校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国际母语日研讨活动在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举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派出记者赴活动现场采访报道,同时也对我校杨林校长进行了专访。杨校长立足学校发展实际,针对记者的提问从多个角度对我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改革举措和成效,以及如何在面

我校杨林校长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实录

编者按:5月13日,由我校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国际母语日研讨活动在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举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派出记者赴活动现场采访报道,同时也对我校杨林校长进行了专访。杨校长立足学校发展实际,针对记者的提问从多个角度对我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改革举措和成效,以及如何在面向东南亚办学和“桥头堡”战略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杨林校长,您好!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重点师范大学。建校70多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首先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杨校长:云南师范大学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文化底蕴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8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同年增设师范学院,1946年抗战胜利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复员北返,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在昆8年,三校虽风格各异,但合作无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传薪播火、为国育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学术大师及治国英才。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范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富有特色、教学设施先进的区域性、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3330亩,下设23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拥有60 余个本科专业,涵盖十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140余个;在校各类学生4万余人,教职工2500余人。学校建设有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目前正在向着“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迈进。

记者:70多年来,学校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获得的各类成果和荣誉更是不胜枚举。在这里,请杨校长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的一些进展。

杨校长: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创新发展理念,实施“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的战略,着力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学校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不仅是解决办学空间狭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新形势下奠定高校高水平建设的基础。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校长有句名言“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并且由此创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发展到今天,却需要与时俱进。优秀的大学一定是要有好的“大楼”,没有“大楼”就对不起大师,没有“大楼”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我校“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近30亿人民币,完成了呈贡新校区1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一个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科技化的现代校园投入使用,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硕果累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学校抢抓机遇,在短短三年内,获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实验中心等21项国家级建设项目,同时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成绩斐然。

近年来,学校建设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获得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特别是“西部高原太阳能有效利用及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云南省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四是团队建设效果突出,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积聚了能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也叫做强本固基工程。欧洲有一句话叫做“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才可能办好一所大学”,尤其是在中国,有了人才才能有效地进行学科建设,有了人才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也积极自筹资金,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授,如我们从英国剑桥大学引进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阿马拉通加教授,合作共建中英实验室;以团队整体方式引进了一批拔尖人才,如引进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张虎才教授牵头的跨国研究团队。由此形成了一支极具潜力的师资队伍。同时我们也对获得国家级标志性项目的学院和个人进行了重奖,最高单项配套奖励达500万元,切实起到了稳定队伍、激励上进的作用,为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

五是机制创新增添活力,有效破解了学校发展的难题。

针对地方高校资源占有严重不足,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我校借西南联大在昆建校70周年校庆契机成立了首届校董会。校董会由发改委、财政厅等17个政府部门代表,中国银行、红塔集团、昆钢集团等15家国有大中企业代表,以及国内外著名民营企业家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高校与社会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学校发展的资源短缺问题,形成了人才的集聚和资金的集聚的有效平台;同时充分发挥了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形成了我校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模式。

六是保护开发联大资源,弘扬联大精神。

学校按照李克强副总理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对西南联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做了整体规划和研究,启动了“国立西南联大旧址”保护工程项目,主办了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四所高校的“寻访西南联大足迹,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巨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

总之,“十一五”期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创新发展理念,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誉等方面成效显著,在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云南师范大学在全国省属重点师大中排名第11位,比2005年向前跃升了8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的理念和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记者:云南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等东盟国家,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重要通道。目前,云南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杨校长,能否请您谈一谈云南师范大学在面向东南亚办学以及“桥头堡”战略中将发挥哪些作用?

杨校长:云南师范大学一贯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向,并先后同美国、德国、英国等近百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

由于云南具有毗邻东南亚、南亚的地缘优势,学校在本世纪初就确定了“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方针。成立了东南亚国际学院、云南留学预备学院,创办了华文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

我校是国家确立的首批到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先后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建立了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心和孔子课堂。

我校还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基地,截止到2010年,先后为东南亚国家培训近20批上千名大中小学汉语教师,累计向国外派遣汉语志愿者教师400多人。

在实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国内外资源共享、教学计划贯通、课程内容接轨、学分互认为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按专业特点确立了国内与国外教学的“2+2”、“3+1”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即可获得国内与国外两所大学文凭,具备英语和泰语两门外语的应用能力,就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种按专业、分班级、有规模、成体系实施学生整班建制国外学习的做法,体现了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的一体化特征,在全国尚属首创,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4%以上。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云南从国家开放的底端变成了开放的前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烟草等五个传统支柱产业转化为由“生物制药、旅游、文化、金融”等特色产业组成支柱产业群;其二,云南经济格局有重大变化,将形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八个沿边经济区和四条经济走廊。

在这种形势下,云南的高校也会根据桥头堡建设的要求,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云南师范大学也会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调整专业布局,培育新的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实施重点工程,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一,根据“桥头堡”建设涉及的区域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和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重点强化云南师大的“教师教育”传统,实施强本固基工程。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存在着“桥头堡”较高的目标要求与云南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基础之间的矛盾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即将出台的《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师范教育”,在培养优势师资的同时,组建“云南基础教育集团”,在全省范围内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提高云南省整体的基础教育水平,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不公平问题。对“桥头堡”建设而言,这是一项强本固基的工程。

其二,根据“桥头堡”建设中多边性质和产业变化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布局要求,重点培育优势学科,调整专业布局,打造与东南亚南亚的互动平台,实施特色创新工程。

桥头堡建设中涉及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综合性互动,因此,了解与研究域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状,把握动态形势,对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设“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省部共建研究基地,使其成为服务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桥头堡战略”实施的高端“思想库”。

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深化,不同国家人员的往来互动将日益频繁,东南亚国家语言类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我们现有泰语、越语等小语种的基础上,学校将构建东南亚、南亚、以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小语种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桥头堡”战略实施提供语言类人才保障。

根据桥头堡战略实施中的产业变化要求,我们将在新能源应用、旅游、文化、金融、生物制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进一步挖掘潜力,引进尖端人才,培育新兴学科,强化专业提升与转换,为“桥头堡”战略中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桥头堡”建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既涉及到我们自身区域的建设发展,也涉及到对外交往与互动。因此,我校要强力打造“云南华文学院”这一平台,使之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教育平台,东南亚、南亚各国间人才引进与流动的平台,东南亚、南亚各国学习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

特色创新工程的实施,将为我省“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其三,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在“桥头堡”建设区域中需要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因此,质量提升工程不仅是我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桥头堡建设中的现实需要。

通过不断提升国家级教学项目的水平,提高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使学校成为对周边国家具有较大影响的“师资培养高地”, 提升云南乃至周边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进一步扶持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学校服务“桥头堡”战略的能力;推进多边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引导构筑区域高等教育联盟,增强学校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其四,高举西南联大旗帜,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使那段辉煌的历史,变成现实的资源,使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事件,变成优质的品牌,更好地为“桥头堡”战略服务。

打造“西南联大讲坛”,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大学通识教育平台;加强与北大、清华、南开的合作,开展科技联合申报与攻关;深入挖掘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出一系列西南联大题材的高水平影视作品;借助“西南联大”品牌的力量,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挖掘联大资源,创立“联大产业”集群。

https://www.ynnu.edu.cn/showMsg.php?id=590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