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海洋王新文:从蓝色“宝库”中寻找新药

2021-09-02 17:18 · 生物探索

向大海要药,或有助于破解缺药、少药、天价药困局。

2018年,一部《我不是药神》将身患重症的底层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眼前。4万元一盒的“天价”药吃不起,500元一盒的仿制药不合规,矛盾的现实让不少人对剧中的经典台词深有感触:“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

然而,在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方案的同时,企业的知识产权同样需要保护。根据德勤发布的报告,国际制药巨头们的药物研发投资回报率已从2010年的10.1%下降至2018年的1.9%, 推出一款新药平均需耗时14年,期间临床试验的失败率为95%,在阿兹海默症领域的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率甚至高达99.6%。

随着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与回报天平的日益失衡,如何在鼓励医药行业持续实现新突破的同时,解决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实难题?如何帮助企业把控成本、压缩创新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生物探索采访了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海洋”)执行总裁王新文女士。这位在水生生物领域拥有近20年从业经历的市场“新生力”,从海洋药物开发与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创新药物研发的美好蓝图,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破局开辟了新思路。

华大海洋执行总裁 王新文

向下:蓝色“宝库”孕育着挽救生命的希望

在某种程度上,有限的药源渠道是造成“天价药”的重要原因。由于陆生资源更容易获取,长期以来药物研发的着眼点在陆地。但随着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以及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药物开发的难度和投入不断增加。

以阿兹海默症为例,尽管2002年以来全球药企先后投入2000多亿美元用于开发治疗药物,但是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直到2019年,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的国产抗阿尔茨海默症药GV-971成功上市,该疾病领域才迎来了新的曙光。

甘露特纳胶囊(商品名“九期一”,代号GV-971)

从物种丰度而言,占地球总面积达70%的海洋孕育了50万余种动物和13000种植物,动物界28个主要动物门有26个生活在海洋水域。同时在高盐、高压、缺氧以及少光照的环境下,海洋生物进化形成独特的基因,具有比陆生动植物更奇特的结构和更显著的活性。

在海洋生物资源价值日益凸显的环境下,2012年华大海洋应时而生,面向全球不断搜集水生生物的样本、数据资源,并从不同阶段及不同深度的海洋领域挖掘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及“蓝色药库”计划的提出,华大海洋逐渐从水产新品种育种开发转向海洋功能制品及海洋创新药的研发。

据王新文透露:“在进行海洋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源于海洋生物的小分子药物已经显示出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潜力,并且具有良好的药效。更可贵的是,这些药物不仅在疗效上可与多数进口药相媲美,而且副作用更小,价格更为低廉。

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药物,向大海要药已经成为打破人类治疗疑难病症瓶颈、解决药价昂贵问题的突破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助推中国海洋药物研发

尽管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启动海洋生物资源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海洋药物研发方面起步较晚,研发水平较为落后。在全球17款上市的海洋药物中,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创新药物仅占其中4款。

面对国内外海洋药物研发的巨大落差,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该如何定位,在中国海洋药物崛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方面,华大海洋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参考。

自成立以来,华大海洋就将“助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致力于集中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以基因科技来助力海洋经济发展,为塑造全新生物制药生态产业链添砖加瓦。

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但得天独厚的优势给了华大海洋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和信心。王新文说:“华大海洋起源于华大集团在海洋领域的探索,背靠整个华大集团的科研平台优势以及深圳国家基因库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的综合资源,为海洋药物开发贡献力量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

采访现场

正是因为这些“先天”优势,在海洋生物的开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方面,华大海洋突破了传统多肽药物因测序技术的限制仅能关注少数药物分子以及单一尺度的独立研究不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的困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向前迈进。

从基因组学研究,到药源多肽性基因高通量筛选技术,再拓展到新型海洋药物开发,华大海洋形成了“点线面”深度结合并相互支撑的发展模式,示范性地解决了基础科研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协同不足”等痛点、难点问题,发展出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华大海洋已经筛选到5个具强杀虫活性的芋螺毒素肽和2个对藤黄微球菌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抗菌肽,在降钙素、痛风治疗、降血压肽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不同进展。通过对上千种芋螺进行研究,华大海洋已自主完成桶形芋螺的全基因组和多肽组测序,并正在研发具有高度戒毒活性的芋螺毒素肽序列,或将为烟瘾、毒瘾、嗜酒等神经性的上瘾行为带来突破性治疗方案。

图片源自华大海洋

更为重要的是,一款新型免疫海洋小分子药物已经开始系统临床前研究,这是一款基于对海洋天然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的1.1类新药,与现有临床使用的大分子生物药相比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佳且成本更低,如果成功上市,将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带来新的希望

开放共享,从药源方面助力企业破局

事实上,自成立以来,华大海洋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海洋生物遗传信息与生物活性的开发利用的数据,同时计划利用基因改造进行生物合成探索,为解决药源瓶颈提供新的方案,为海洋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深厚的科研基础。

截止目前,华大海洋已主持和参与完成60余种重要经济水产动物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共发表118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在重要鱼类基因组文章方面的发文量占国际总文章数的1/5以上,并建立了鱼类抗菌肽数据库。与此同时,华大海洋也建立了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海洋生物样本库,并打造了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研发及转化平台体系,开展了桶形芋螺、海葵、海马、雨生红球藻等60多种水生生物的基因组学、转录组或蛋白组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毒素基因、毒素肽序列、抗菌肽、代谢物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等一系列活性物质数据。

图片源自华大海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难能可贵的是,在海洋生物的基础性组学信息资源方面,华大海洋秉持的是开放共享的理念

“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有应用价值的,同时不局限于一方小天地。IT行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正是因为每一个端口上都有着共享机制和链接机制。华大海洋希望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企业可以开放地获取海洋生物的基础信息资源,走出闭门造车的情境。”王新文如是说道。

开放带来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华大海洋在推动国内海洋生物研究的同时,也为企业长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及资源。近年来,华大海洋先后组建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陈冀胜院士团队合作成立海洋药物方向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万亿市场可期

尽管我国海洋药物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行业发展速度令人惊喜。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估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由2005年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02亿元,2020年行业产值可达1100亿元,产业产值复合增速接近30%。而2003年就开始在水生生物领域扎根的王新文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千亿市场只是海洋生物医药市场的起点,整体来看行业市场规模可达万亿。随着深海运载工具的不断进步以及测序工具的不断升级,未来海洋药物的市场规模必然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领域,或许会出现突破性成果。”王新文说道。

谈到未来在海洋药物方面的布局,王新文表示,华大海洋将结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基因研究优势及自身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继续链接一线科研力量,打造一条从科学发现到科技发明,再到后端科技应用以及市场化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成立专项资金用于海洋药物的研发,并将一些现有的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实现聚焦,在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围绕核心产品路线,有针对性地将其进行转化。但是总体而言,华大海洋作为科研的重要平台,今后将更侧重平台经济的塑造。”

据悉,2020中国海洋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深圳举行,其中,组委会联合华大海洋承办“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及相关配套活动,国内外海洋生物领域的一线“大咖”将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科研产品。王新文表示,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大家打造一个学术交流与产研对接合作平台,助力相关领域的突破、创新与成果转化。她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打破不同国家在海洋生物信息交流上的障碍,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号诊把脉,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