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当再次捧读狄更斯的《双城记》时,相信很多读者正在为自己曾经的选择泪流满面。因为笃信一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大多数读者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从此为当年高分错过了金融、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而叹惜。
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学习任何一门跨学科的知识都变得轻而易举。譬如,今年上半年(6月份之前),在各种生命科学的高峰论坛或者是学术会议上,生科人寒暄的常用句不是“蛋白、DNA、RNA……”等高大上的生物专业名词,而是“XX家股价又涨了”,“XX被风投看上了”,“XX马上要IPO了”、“XX制药的市值已经过千亿了”……
生物医药科技不仅需要烧钱,而且需要源源不断的烧钱
在每一个生物实验室里,仪器设备价格昂贵,试剂耗材可重复利用性能差,即“实验,是有钱人的游戏”。如何将这场游戏在“产品未上市”前持续的进行下去,则需要不断的融资。
根据福布斯的统计数据:过去10年,通过约3000次的融资活动,有超过380亿美元的风投资本进入了治疗性生物技术公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科学领域给人的印象既“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低调奢华有内涵”,该领域的从业人员不是生物学教授,就是分子生物学博士。
技术靠谱的生物企业斗不过擅于“资本运作”的公司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些生物科技或者企业为了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会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迅速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然常常因企业高层缺乏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和风控管理,即使拥有较好的产品也会遭遇市场的“血洗”或者低估值,例如曾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先声药业(NYSE:SCR);中国CRO及CMO产业龙头药明康德(NYSE:WX)等。
2015年,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和创业者“上了一课”
自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笔者就亲眼目睹了全国各地的创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新兴战略展业之一,该产业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更是拉高了举国上下的创业平均值。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安进、强生……)到国内龙头企业(国药集团、华大基因、达安基因、恒瑞制药……);从电子商务到物流运输产业;从政府机关到医院大学,各个机构的中高层高管要么选择“兑现股票”投资新兴领域,要么干脆选择离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者。
6月份在国际IVD诊断论坛上,天士力控股的投资VP胡晓芳博士在大家对整个医疗健康市场“扑朔迷离”之际,以“健康产业投资,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来结束她的主题演讲。的确,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也处在最坏的时代。
30天前,我们还在为恒瑞制药、康美药业登上了千亿级台阶而呐喊;我们也见证了许多第三方检验服务机构、合同外包机构的股价翻数番;
30天内,在各种“外部敌对势力”、“温州配资”、“证监会搅局”、“央妈救市”的众多“合力”作用下,生物医药股也毫不例外地在此次“金融战争”中躺枪,数家生物企业市值“腰斩”;
30天后甚至更远的时间里,情况会如何?
21世纪的产业制高点——依旧是大健康产业
在此次股灾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产业资本加速套现。根据经济学原理,这些套现的资本,最终终归会“回归市场”,在众多让投资者“雾里看花”的行业中,大健康产业绝对是永不凋谢的产业,而在大健康产业的庞大体系中,几乎都离不开研究生命本源和疾病机理的生命科学技术。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很多生物科技企业属于平台型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风险投资资金,而不是公众投资者。为了更好吸引资本来支持技术创新,国家已经从监管层面给予该产业诸多的政策支持,例如:3月份,众多生物医药公司上了“新三板”;5月份,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板”请示中就提到要大力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7月份国家取消了三类医疗技术的审批制度……
近些年,生物技术淘金热已经让投资者们的神经和经济理念大受考验,尽管生物制药公司的估值不断增高甚至越走越高,,但是对于风险的偏好,目前还没有人知道生物制药公司估值的顶点最终在哪里。毫无疑问的是:21世纪的产业制高点,依旧是以生物科技主导的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