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科学家、 企业家 >
- 时事、 热点、 新闻 >
-
二代测序、
ctDNA
>
- 单细胞测序
- 华大基因
- 上市
- 贝瑞和康
- 生殖医学
- 三代试管婴儿
- 冷冻卵子
- ion proton
- 单分子测序
- 半导体测序
- 测序仪
- 肿瘤筛查
- 生殖筛查
- 用药指导
- 个性化诊断
- 伴随诊断
- 乳腺癌筛查
- 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
- 液态活检
- ctDNA
- 血液检测
- 耐药性
- GWAS
- 外显子测序
- 内含子测序
- RNA测序
- Solexa
- 文库构建
- dNTP
- SNP
- NIPT
- cfDNA
- 13号三体
- 18号三体
- 21号三体
- 高通量
- 长读长
- 重测序
- 单细胞
- 胚胎植入
- 体外受精
- 试管婴儿
- PGD/PGS
- 人类基因组计划
- 后基因组时代
- 精准医疗
- 乳腺癌
- 前列腺癌
- 非小细胞肺癌
- 白血病
- 赛默飞
- Ion Torrent
- ABI
- Solid
-
基因编辑、
CRISPR
>
- CRISPR技术专利
- Borad
- 基因编辑胚胎
- Jennifer A. Doudna
- CRISPR
- TALEN
- ZFN
- Cas9
- CRISPR/Cpf1
- 张锋
- 卵子
- 精子
- 胚胎
- 细胞
- 基因
- Jennifer Doudna
- Therapeutics
- DNA
- RNA
- Editas Medicine
- PCR
- NGS
- 文库构建
- 转录子
- PD-1/PD-L1
- CAR-T
- B细胞
- 生殖细胞
- 遗传学
- 生物信息学
- 伦理学
- 组学
- 分子生物学
- 癌症研究
- 基因治疗
- 遗传咨询
- 神经科学
- 临床研究
- 干细胞
- 糖尿病
- 微生物
- 生物标志物
- 表观遗传学
- 沉默基因
- 蓝鸟生物
- 乙肝
- 地中海贫血
- 白血病
- 淋巴癌
- 肿瘤
- 转化医学
- 神经科学
- 衰退性疾病
- Kite
- 定制婴儿
- 线粒体DNA
- Juno
- 安科
- 细胞、 免疫治疗 >
- 肿瘤、 癌症 >
- 新药、 仿制药 >
- 分子诊断、 IVD >
- 政策法规、 CFDA >
- 器械、 耗材、 设备 >
- 会议、 会展、 沙龙 >
诺贝尔奖:毕生荣耀,奈何来迟
导读 | 执行人摸索前行,将遗嘱发扬光大,成就了诺贝尔及其奖项的伟名。然而,从提名到颁发,诺奖制度仍有缺憾,以至于今年的一位获奖者在获悉其得奖前三天离世,今后难保不再出现此类遗憾。或者,百年奖项,仍需思考自己要如何完善。 |
诺贝尔留下了庞大的遗产和宏伟的遗愿,却没有指明如何落实。百多年来,执行人摸索前行,将遗嘱发扬光大,成就了诺贝尔及其奖项的伟名。然而,从提名到颁发,诺奖制度仍有缺憾,以至于今年的一位获奖者在获悉其得奖前三天离世,今后难保不再出现此类遗憾。或者,百年奖项,仍需思考自己要如何完善。
图一:投影显示为 2011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拉尔夫 • 斯坦曼,图为斯坦曼的亲属在其生前任职机构洛克菲勒大学就获奖发表感言(Seth Wenig/Associated Press/nytimes.com)
当年阿尔弗雷德 • 伯纳德 • 诺贝尔以他自己名字创立诺贝尔奖时,他在遗嘱中规定把该奖颁给前一年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奥斯卡、艾美奖或普利策奖的人而言,这都是个看上去简单合理的规定。
但偏偏就是这个规定,日后成了招致麻烦的根源。今年也不例外—— 2011 年 12 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之上,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一位亡故人。
诺贝尔的遗嘱以甘油炸药般的威力冲击了瑞典。他的继承人以及瑞典当局试图违背这份遗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将诺贝尔的财产保留在瑞典,而不是分散至世界各地。
1901 年的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未曾出席;在那之后,历届颁奖典礼上都能见到瑞典王室的身影。瑞典能跻身一探世界科学前沿风光,诺贝尔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份遗嘱的缺陷跟它的开创性一样大。
阿尔弗雷德 • 伯纳德 • 诺贝尔(nytimes.com)
满是漏洞的伟大创举
诺贝尔本人在其研究领域里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冒险家,他一生未婚、体弱多病。由于无法相信律师,他在没有法律顾问的情况下亲手写下了自己的遗嘱。他从未咨询过自己的产权执行人或是委任信托机构来执行奖项的颁发。
事实上,他指名继承遗产的组织根本就不存在,而遗嘱执行人不得不建立一个基金会来评选奖项得主并发放奖金——也多亏他们多年来的妥善经营,当初诺贝尔总共 950 万美元的遗产,现在能够支撑起每年颁发的奖金,其中一项就有 150 万美元。
在没有任何参照指导的情况下,基金委员会从头开始,制定了一年制的选拔程序,并在与梵蒂冈选教皇相媲美的保密程度下执行。
诺贝尔未曾说过为什么他想要嘉奖那些在前一年时间里 “做出最重要发现” 的科学家。但可以推测,他想要奖励的是当下的创新,而不是追奖给诸如伽利略、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奠基人)、维萨留斯(近代解剖学奠基人)等几世纪以前的科学家。
困难重重的遗嘱执行
但遗嘱与科学常常相悖。一年的时间限制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发现在其价值得到重视之前通常需要经过时间的过滤。在经历了一些错误之后,诺奖委员会放宽了规则。
大概是为了避免遇到 “伽利略” 问题,委员会规定诺贝尔奖只颁给尚在人世者,这项规定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正式订立(同样,诺贝尔奖基金会将遗嘱解读为每个类别的奖项最多可由 3 人共享)。
但 “不得颁给逝者” 这一规定迄今已有数次破例——最近这一次就在 12 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拉尔夫 • M • 斯坦曼,以奖励其 1973 年发现在免疫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树突细胞。
诺贝尔奖:辛苦遮掩,结果其实已昭然
诺贝尔奖评选始于秋季,委员会会邀请专家来提名,到次年 1 月 31 日截止。在保密情况下,将有数百名被提名者经过筛选进入第二轮;委员会成员会跑到世界各地听取被提名者的演讲,并从同事那里悄悄收集信息。在夏天过后 10 月初,委员会就会最终投票推荐人选。
执行规定中并未明确在被提名者已去世的情况下,各方有通知诺贝尔委员会的义务。另外,如果委员会要核实看看最终得主是否尚在人世,则调查会破坏选举的保密性,相当于给最终得主所在机构或者媒体以暗示。
被提名人通常不会在被提名的第一年就获奖。落选者需要每年都被重新提名以作进一步考虑。由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的保密性,那些在被提名之后几个月里去世的人的名字不太可能公开。这个秘密要等 50 年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档案公开以后才能揭晓。
最近获奖的科学家年龄正在攀升,因此类似情况可能不到 110 年就会再次出现。然而,没有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怎样避免一个过世候选者的家人、财产机构或是提名机构为了得奖而隐瞒死讯呢?这类推测——最近几月在网上被不断重复——可能看起来不公,甚至刻薄。汉森则驳斥了这种推测,认为它是 “荒谬的” 。
